武夷茶自南朝進入京城之時,產量很低。唐宋兩朝分別以臘面茶和龍團鳳餅出現時,因只供少數貴族享用,產量不高。元朝在武夷四曲專設御茶園,武夷茶大量入貢,特種茶的產量日益增加。據文獻記載,在初貢階段的至元十九年(1282)“歲貢二十斤,采摘戶凡八十”。三四十年后,由于貢制擴大,采摘、制茶的農戶增加到250戶,制貢茶5000餅(一斤約20餅)。貢茶的揚名也使民間飲茶趣味日臻,民間產的產量也隨之增加。明嘉靖年間撤銷御茶園。解脫官辦的管束以后,茶葉產量又獲上升,年產量約5萬公斤。清初,武夷茶遠銷海內外,產量增加很快,但未有詳細記載。清光緒年間,年產量高達35萬公斤,其中武夷巖茶(烏龍茶)20萬公斤,桐木紅茶(包括正山小種)15萬公斤。民國3年(1914)武夷巖茶產量最高,達22.5萬公斤,但正山小種生產卻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出口滯銷,產量銳減至數萬斤。民國5年,正山小種產量再次銳減至2.5萬公斤,僅是光緒年間的六分之一。民國13年,因戰事頻繁,影響茶葉生產,產量銳減了一半多,僅10萬公斤。民國19年,又因福建省境爆發劉盧戰爭(省府官員劉和鼎與盧興邦土著軍閥之間的戰爭),茶葉再度滯銷,年產量降到1萬公斤以下。民國23年,又因國民黨軍隊“圍剿”,封鎖崇安蘇區,產量只有1.75萬公斤。隨后,茶葉生產陷入低谷,特別是傳統出口英國的著名紅茶——桐木正山小種紅茶更是一落千丈。民國2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年產量僅4萬公斤。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民國30年,正山小種紅茶年產量銳減到0.15萬公斤。民國33年,福州被日軍占領,海運不通,正山小種紅茶年產量再次銳減到0.05萬公斤。抗日戰爭勝利后,產量有所回升,民國36年,該茶年產量為1.25萬公斤。但不久因金圓券貶值,全縣茶葉生產又陷入窘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民國37年,全縣年產量僅0.65萬公斤,其中正山小種紅茶為0.15萬公斤。針對民國時期崇安縣政府漠視和摧殘武夷茶生產的情況,愛國華僑陳嘉庚十分憤懣。他于民國29年率領南僑籌賑祖國慰問團回國視察武夷山時,看到茶園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十分痛心,批評政府說:“武夷山自出名茶以來,已數百年之久,歷代政府只知抽稅權力,對研究培養與制造完全置之不聞不問,任農夫及商家沿用舊法,不思前進,當前雖有人提議改善,然在污劣官吏統治下,亦僅托空言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崇安縣人民政府大力扶植茶葉生產。經過近10年的恢復和扶植發展,1958年的產量增至15.26萬公斤。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茶葉生產頓受挫折,1962年經過經濟調整后,產量雖有上升,但仍低于1958年,為13.75萬公斤。隨后年產量逐年略升。1975年增至31.64萬公斤。1985年突破60萬公斤。隨后每年以年均11.37萬公斤的增長速度遞增。至1993年,產量激增至151萬公斤。
武夷茶若干年份產量統計表 單位: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