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江縣堅持把茶葉產業作為“產業發展有新突破”的重點來抓,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變。全縣現有茶園面積達10余萬畝,產值突破2億元,正躋身于四川省富硒綠茶大縣之列。
大資源難成大優勢
通江是四川古老的產茶縣之一,歷史悠久,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宜種茶面積在40萬畝以上,是著名的富硒茶和優質綠茶的重要產區。
永安鎮何家溝村是該縣有名的茶業專業村,70年代就栽植了600畝茶園,戶均有茶園2畝以上。然而由于是老茶園,茶樹品種老化,產量低、品質低。雖然比種糧食強,但何家溝村的茶園面積在600畝的數據上止步不前,產值卻隨著茶樹老化而日益下滑。
近年來,永安鎮政府多次組織村民到省內茶葉產業大縣參觀學習,準備對600畝老茶園實施“砍舊栽優”大手術。因為舍不得放棄眼前利益,在茶樹品種改良面前,茶農們始終望而卻步。
2007年4月的一場大雪使即將收獲的茶園遭受重大損失。一場大雪,無形之中成為何家溝村茶樹品種更新換代的“催化劑”。雪災后,永安鎮政府迅速組織從省內引進優質茶苗,并從縣農業局請來茶葉技術專家指導科學化、規范化栽植,對何家溝村老茶園進行“大換血”。截止今年底,何家溝村共完成400畝老茶園改造,并栽植優質新茶園200畝,全鎮改造老茶園達1200畝。
“每年茶農自己加工銷售的茶葉要占60%以上。”一位茶業經銷商告訴記者,因為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全縣大部分鮮茶都是靠茶農自己加工生產出來的,品質差,只能通過農村集貿市場銷售,價格低。
“品牌太多、太雜!”羅村茶業公司經理馬三說,現在全縣有各類茶葉品牌近20多個,其中包括國內知名品牌“火天崗”、“羅村茶業”、“翰林茶”、“得漢城茶”等多個品牌,魚龍混雜,不能形成規模,“拳頭”優勢難以形成。
“認識不到位,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投入不足。”該縣主要領導坦言當前全縣茶葉產業發展存在嚴重瓶頸制約。
大政策孕育大機遇
走進通江縣文峰鄉金山村,到處是綠白相間的新栽茶園。
村民吳娥幫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把自家的三畝承包地全部栽成了茶樹。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給我們加快茶葉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黨支部書記毛武感慨地說,國家關于土地流轉的政策讓他們看到新的希望,村民都說這是“二次土改”。
2009年1月20日,以企業注資為主、農戶以土地入股的金山茶葉公司掛牌成立,120多戶農戶把自家的400畝土地全部流轉給金山茶葉公司,建成了茶園。截止2009年11月底,金山村共完成了秋栽茶苗800畝,加上今春栽插的400多畝,全村茶園栽植面積達1200多畝,全村90%的耕地成了茶園。
“我們是做的鐘點工,每天能掙50多塊錢的工資!”在金山村四組,筆者看到了在金山茶葉公司茶園里施肥的村民毛明德。他高興地告訴記者,2009年秋季,他就從公司掙到了4380元勞務費,“加上上半年的,全年在茶葉公司已經掙了12000多元,并不比那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掙得少。”
“我們也是老板喲!我們既是打工掙錢,也是在給自己干活,所以大家格外用心,生怕哪一根苗子栽不活……”正在整地的毛發光格外認真。前幾天,毛發光專門從廣州市趕回來,把自家的8畝土地全部拿出來入了茶葉公司的股。
“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公司,實現了政府主導、農戶主動、業主主推。”縣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金山茶葉公司負責人王永均介紹,按照公司和農戶簽訂的協議,公司每年要給農戶支付300元/畝的土地租金,一共要支付30年。茶園正式投產前的三年,農戶可以按公司規定的品類在茶地套種矮株糧食作物,收入歸農戶;投產后,公司每年以每畝純利的15%給農戶“分紅”。
大手筆助推大整合
對接大交通,發展大產業。去年以來,該縣緊緊抓住全市“六路”建設和革命老區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在該縣實施的大好機遇,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積極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茶園。
為改變該縣茶葉企業小而弱、品牌多而雜的現狀,該縣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做大做強”原則,充分利用“川茶”大品牌,緊緊依托羅村茶業公司、翰林茶業、金玉農業、康夢公司等現有茶葉企業,在資產評估基礎上,整合企業資源,組建茶葉集團公司,重點支持,培育大企業,打造大品牌。
該縣火天崗茶業公司是通江縣多年來最知名的茶業企業,為該縣茶業發展創下不少輝煌業績。但在市場經濟浪潮下,該公司政企不分的體制困局,讓這個曾多年出口優質茶葉的老企業舉步維艱。2009年4月,隨著拍賣師一槌落定,國營火天崗茶業公司被逐漸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通江縣羅村茶業公司以241萬元買斷全部經營權和所有生產設施的使用權。通過兼并和整合,羅村茶葉有限公司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加工銷售,統一打造茶葉品牌的“五統一”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優勢資源向名優品牌集中。
“到2015年,培育萬畝茶園重點鄉(鎮)11個、重點村51個,全縣茶園總面積突破20萬畝,其中新發展10萬畝,改造低產茶園1萬畝,無性系良種達到90%以上,優勢富硒茶生產基地達到1萬畝,綠色食品茶葉基地認證面積達到6萬畝,有機茶基地認證5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1萬噸,其中名優茶產量達5000噸以上,名優率50%以上。實現茶葉綜合產值5億元以上,帶動4萬戶以上農戶增收,躋身全省茶葉產業強縣。”這一宏偉藍圖已成為該縣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標。
大園區打造大產業
“以茶葉產業發展為主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農戶環境改造為難點,農戶技能培訓為手段,建設一個基礎設施完備、配套設施齊全、畜牧業和加工業等產業配套的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區。”該縣茶業發展向園區集中。
在茶葉產業園區建設中,該縣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選擇基礎好、生態環境優良的興隆鄉—鐵溪鎮、毛浴鄉—至誠鎮、青浴鄉—諾水河鎮為重點,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要求,著力打造“蘇家坪—華家坪—火天崗”萬畝茶葉產業示范帶,力爭3年內新建茶園基地5萬畝,改造低產茶園1萬畝,建立現代農業茶葉生產示范園區4萬畝。目前已完成新建茶園2萬畝、改造低產茶園5000畝的建設任務。
“我們每5至6戶茶農為一個茶葉小組,每5至6個小組為一個合作社,每5至6個合作社為一個茶場,最終組建成秦巴春茶葉協會。”通江縣煙溪鄉蘇家坪村茶葉合作社社長曾乾弟介紹道,“我不光要管好自己的茶園,還要宣傳發動群眾擴大栽植面積,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他們的種植面積、產量和茶葉品質都與我們的績效掛鉤。”
在茶葉產業發展中,通江縣高度重視協會的作用,積極總結推廣“龍頭企業十基地十農戶”、“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及“專業茶葉市場+經銷戶+農戶”等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在全縣建立健全了各類茶葉專業合作社22個、茶葉產業協會4個,不斷提高茶葉生產和茶農的組織化程度。
“蘇家坪、煙溪溝、田壩里等村現有茶葉面積5000余畝,到2015年,全鄉發展茶葉2萬畝,可實現總產值1億元。”提起茶葉產業發展,該縣煙溪鄉黨委書記李毅華信心十足。
截至2009年底,通江縣茶葉面積達到10萬余畝,其中標準化茶園7萬畝,基地認證面積2.7萬畝,包括無公害茶葉基地1.5萬畝,綠色農產品(茶葉)基地1萬畝,有機茶基地0.2萬畝;茶葉總產量1400余噸,其中名優茶產量達到780噸,實現農業產值9252.4萬元、綜合產值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