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作者上篇:《重識安溪烏龍茶:大葉烏龍、梅占》
上一篇提到的大葉烏龍和老樹梅占兩款茶,其韻味比較凸出,而接下來要介紹的黃金桂、烏旦兩款茶,則更偏重其誘人的香氣。兩組茶特色不同,各有所長。
未嘗先聞透天香:黃金桂
黃金桂,系高香品種,據說在制作期炒茶時,黃金桂特有的香在羅巖村彌散開來,遠近能聞。著名茶學者陳椽先生(1908-1999)曾以“獨特醉人的高香和清醇甘爽的滋味”來描述黃金桂,這種品飲體驗,在即將出品的熊貓精選的黃金桂中也能感受到吧!
黃金桂發源于安溪虎丘羅巖,屬于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有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史。黃金桂屬于高香品種,成茶香氣高揚,工藝到位者可出桂花香,沸水開湯便可澆出迷人的香氣。黃金桂的性狀特征明顯,后起之秀如黃觀音、金觀音、金牡丹等都是以鐵觀音為母本、黃金桂為父本選育而得。
黃金桂又稱黃旦、黃棪,相傳羅巖青年林梓琴取西坪女子王淡為妻,西坪當地有“帶青”——讓新娘帶上植株返回婆家,象征世代繁衍——的風俗,王淡從西坪娘家帶了兩株茶苗到羅巖,經夫婦倆精心培育后長得枝葉繁茂,成茶湯色金黃,茶香似桂,后以王淡諧音黃棪(旦)為名,流傳至今。黃金桂與鐵觀音的性狀特征有相似之處,在鐵觀音風靡的時代,黃金桂通常被拿來充當鐵觀音,或者做成拼配提香的原料為人作嫁,鮮少用黃金桂的本名流通,幾乎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殊不知,黃金桂早年出口東南亞,因其獨特的風格深受華僑喜愛,最熱銷時曾經一茶難求,僑商戲稱“比黃金還貴”,可見其不斐的身價。
羅巖的土壤以紅壤為主,排水好,據制茶師林海城說明:當地的紅壤適合種植黃金桂,其他品種也種,但品質依舊是黃金桂最佳。林海城是羅巖制作黃金桂的名家,他的茶曾在比賽斬獲多項榮譽。獲獎的原因很簡單:好茶必須從源頭開始把控,從種植、茶園管理到制作生產都不可輕忽,對于愛惜羽毛的制茶師而言,打著他的旗號在外流通的茶,自然不允許有丁點瑕疵存在。
本次選茶試了五款黃金桂的茶樣,除了一款接近冷制工藝的茶有返青之虞,另外四款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其中最好的一款外觀是半球形的,湯色金黃,帶有桂花香氣,入口后口腔微帶舒服的刺激感,能感受到茶湯中果香轉花香的層次變化。邂逅好茶的欣喜之余,林先生說:“這是去年的茶王,沒有了。”瞬間雷光一閃!原本想與茶友們分享好茶的喜悅頓然如冷水淋頭,令人氣斷聲吞……所幸,另有一款特征鮮明的黃金桂尚有些余量,制作環節的拿捏與去年的茶王茶相似,有著十分抓人的香氣,既不直插腦門,又能持續到尾水。唯一不同的是這款茶做成條索狀,不同于既往安溪茶半球形的塑形方法,自然焙火的掌握也有所差異。于我而言,這款黃金桂已經脫胎于鐵觀音的工藝,做出屬于黃金桂品種特有的風味來了,算得上是為安溪黃金桂樹立起了一個標桿。
靈動的韻律感:烏旦
烏旦,又稱烏金桂、黑旦、烏金旦,發源于安溪大坪雙美村,大約有六十年以上的人工栽培歷史。
有一個說法:烏旦是黃金桂(黃旦)的變異品種。如前所述,黃金桂的性狀優異,許多名優品種都可以算是黃金桂的后代。黃金桂從羅巖移植到大坪之后,品種性狀產生變異,葉色墨綠、葉面微卷,萌芽期、制作期都比黃金桂要晚一、兩天。烏旦與黃金桂都是高香品種,如果不同時開湯對比著喝,確實容易混淆。
不同于前述觀點,本次選品的這款烏旦的制作者、安溪制茶名匠高童謙則認為,《中國茶樹品種志》所記載的品種黑旦就是烏旦。閩南話“烏”和“黑”的發音相同,因茶樹的成熟葉面色澤烏潤,初不知其名,遂命名為“烏旦”,因“烏旦”與“黃旦”名稱相類,盡管茶樹的性狀有所差異,仍然被誤認為是黃旦的變異品種。然而,就人工育種的周期來說,完成育種實驗大約需要22-24年,從書面記載的栽培史來看,黃金桂的栽培要比烏旦早半個世紀左右,期間是否經歷人為誘變或自然的品種變異尚不得而知,或需再進一步驗證。
高童謙的烏旦茶園,采用以石頭壘起梯田的盆景式栽培法種植茶樹,茶樹適當修剪至七十公分左右,比許多鐵觀音的個頭要高出一截。提起制作工藝,高童謙說:“烏旦的葉片比黃金桂來得厚,耐得住重搖(重手搖青),發酵可以做得更足,黃金桂葉片比較薄,搖太重容易把茶搖死(搖傷茶葉葉脈造成積水或死青)。”的確,這款烏旦的香氣落湯,確實比市面上多數清香型黃金桂來得更富層次,若非工藝精到,制茶師膽大心細,鮮少有高香品種能做得如此“重手”。
仔細對比本次所選品的黃金桂與烏旦,黃金桂的香氣濃郁持久,一開湯便十分抓人,如同烈酒。盡管烏旦和黃金桂一樣香路高揚,但是在黃金桂的反襯之下,烏旦顯得溫和且層次鮮明了許多。黃金桂的茶湯滋味是厚重的,帶有些許苦底,這種苦容易讓許多茶齡較小的茶友難以適應,對老茶客來說卻是不可多得的爽感;而烏旦的茶湯滋味較醇和一些,回味發甜,湯中帶香,呈現出與黃金桂完全不同的風格。烏旦的美中不足在于湯感不如黃金桂細膩,但活度更勝一籌,如果運用一把泥料純正且窯溫適宜的紫砂壺稍加修飾,以合適的方法沖泡,便能同時收獲層次分明的香氣與細膩滑潤的茶湯。
最后,留個念想:毛蟹
和烏旦一樣,毛蟹的發源地也在大坪,但這次找尋毛蟹的足跡卻不是從大坪開始。在安溪縣城海選茶樣時,有一款茶——而且是返青的茶——從眾多茶樣中異軍突起,引起我的關注。我所關注的并不是它的返青,而其返青的青味背后隱藏著的豐厚的質感,一般是茶樹樹齡較大、或者生態較好的茶才有的。而茶葉之所以返青,可能是由于其初制工藝稍有缺失,只要后期稍微復火,即可去除青味,使其恢復原有的光彩。據了解,這款茶來自距離安溪縣城約不到半小時的車程的閬苑巖無尾崙,茶樣是去年的春茶,品種以野放的毛蟹為主,毛茶制成之后一直常溫保存,一年來沒有復火精制過。
閬苑巖無尾崙的生態完好,坡上的有機茶園與花草混長,萱草、山櫻散落梯田間,幾乎看不到光禿的土地,比起許多一層黃土、一層矮茶樹的單調景觀讓人舒爽許多。野放的老茶園隱藏在這片生態茶園的最深處,及肩的雜草幾乎掩蓋了進出的通道,同行的陳記者舞動一桿枯樹枝在前開路,后面幾人也時不時撥動身邊的草叢驅蛇。這片野放的茶樹林品種以毛蟹為主,茶樹高約三、四米,茶園女主人劉秋玲表示,這片荒廢的茶園是她家人承包下山地開荒時偶然發現的,早年茶農的品種意識薄弱,僅僅希望地盡其利,準備的茶樹植栽用盡卻還有余地時,會用最方便的方式取得茶苗接著種,直到把地種滿。
這種種植方式往往帶著相當程度的隨機性,也就造成一片茶園中混雜多個品種的情況。劉秋玲推測這片茶園的樹齡約有六、七十年,荒廢期間一直沒有人為管理,才賦予茶樹任性成長的空間。因采摘困難、制作成本偏高,也為了維持成茶的品質,故而這片區域只采春茶。原以為有機會將這款好茶推薦給熊貓的茶友,然清點之后……庫存不足!而今年的春茶則在焙火時焙傷了,令人惋惜。
最終,還是依照發源地選茶的原則,在大坪選定另一款品種香顯著又具產地特色的毛蟹茶,唯這款毛蟹現在還是毛茶狀態,具體成品如何尚需后期調試。目前已就這款毛蟹與制茶師商定了精制方案,希冀成茶可以既保持毛蟹特有的清高香氣,又有醇和而有韻味的茶湯,香水兼得,品質穩定。然而,要拿捏到怎樣的度、具體又如何去操作,才能讓這款毛蟹做到自己的最好,還需要反復而耐心的試制與調試。然而,從試制-選樣-調試到最終的精制-成茶仍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周期,這款毛蟹最終會以怎樣的姿態展現給茶友們,還是一個未知之數。這里就先留一個念想,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