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亭龍須茶又稱“束茶”,屬烏龍茶類,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建甌,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就有文獻對其記載。其外形壯直,形似“龍須”。
歷史由來
龍須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記述。清康熙五十六年間(一七一七年),崇安縣令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須、鳳尾……等類”。并簡述其采制之法云:“摘初發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
據此記載,清初不但已有龍須茶名稱,而且還有采制方法的介紹,由此推斷,龍須茶至遲在明末清初就有生產,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自然地理
建省崇安和建甌兩縣。八角亭龍須茶多種植在土壤肥沃的園地上,茶樹長勢旺盛,芽梢長而肥壯.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采摘工序
龍須茶具有工藝晶的性質,它對外形的要求極高,茶束的外觀形狀,必須滿像蘸墨汁而直立的短毛筆,色呈墨綠,長約二寸八分,最大處周圓約二寸半,不宜過大或過小,四十至五十個干茶束約重一斤。茶束分單束和雙束兩種,均扎以鮮艷的紅、綠絲線。
為能取得肥壯的芽梢,茶樹多種植于土壤肥沃的園地,促使萌發較長而肥壯的新梢,以供制造龍須茶。茶樹品種以武夷菜茶有性群體為主。一般開采期在谷雨后至立夏前,待新梢伸育至一芽三、四葉,長度達三、四寸左右時帶梗采下,過長則于樹上留葉。采下的鮮芽葉必須順序輕放,不能重壓,以免茶梗折斷或葉片破碎,并及時送回加工處理。
加工工藝主要有萎凋、殺青、揉捻、理條扎束、干燥、裝箱六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