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水仙屬烏龍茶,始產于百余年前閩北建陽縣水吉鄉大湖村一帶,現主產區為建甌、建陽兩縣。
歷史發展
水仙茶是閩北烏龍茶中兩個著名花色品種之一,品質別具一格“果奇香為諸茶冠”。水仙茶樹品種適制烏龍茶,但因產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閩北產區用南雅水仙,按閩北烏龍茶采制技術制成,條形烏龍茶稱閩北水仙。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約在道光年間傳入,其成茶稱水仙或武夷水仙。
自然地理
閩北地區(現稱南平市)位于北緯26°15’~28°19’,東經117°00′~119°17’,地處武夷山脈的東南坡,閩江上游,南與三明市交界、東與寧德地區相鄰,西與江西接壤。東北與浙江毗連。在福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內的中亞熱帶暖區,溫暖多濕,年均溫度17℃~19.5℃,高山、半高山地區在14℃~17℃之間,年降雨量在1596~1848毫米,年平均日照量1700~2000小時,無霜期310~250天,南北部有差異。
一般年份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冬短夏長,秋溫高于春溫。境內峰巒起伏,森林密布,建溪、富屯溪流貫其境,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地占80%以上。茶區土壤多數為紅壤,海拔較高處也分布有黃壤和山地棕壤,由于森林覆蓋面大,土壤表層有機質較豐富。一般含量為1%~2%,pH值4.5~6.5,礦質營養較多,土層較深厚,茶樹生長條件得天獨厚。
采摘工序
水仙根系分布較深,栽植時,土層宜深厚;株型高大,行株距稍放寬;分枝能力弱,應及時修剪、摘頂,促進分枝;有易衰現象,枝干害蟲多,宜加強培肥,采養相結合。按“開面”采,頂芽開展時,采三、四葉。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谷雨前后二、三天),夏茶(夏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寒露后);每季相隔約50天。
制茶工序:萎凋(曬青或室內萎凋)、播青、殺青、揉捻、初烘(俗稱走水焙)、包揉、足火等。
品質特征
閩北水仙條索緊結沉重,色澤油潤暗沙綠,香氣濃郁、具蘭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厚軟,呈“三紅七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