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的栽培、采摘、泡制、煮茶等我是外行,不敢妄談,僅就飲茶及其健身方面說說體會。飲茶的好處據說有很多,我受此誘惑從二十歲開始學著飲茶。接觸茶先是理性而后是感性。小的時候聽祖父說茶,覺得新鮮。祖父是位有文化的農民,說起來茶是滔滔不絕。他說茶是我們的祖先神農氏首先發現并飲用的,到漢唐時代傳入西方,后又傳入東瀛諸國,他說茶營養價值很高,可以生津、解渴、提神、清心,有助于消化。他給我講過一個離奇的故事,說一個寺里的老和尚種了一片茶樹,泡制出來的茶有奇效。有一位高士造訪和尚還帶走了一包茶。回去后不慎茶葉掉在肉里,竟把肉化了一塊。這件事傳開后,人們酒足飯飽之后都要喝茶,希望把大魚大肉消化掉。在爺爺影響下,我好奇地背著人喝大人剩下的半杯茶。二十歲那年,我當了一名中學教師,有幸在圖書館里翻到關于茶的書籍,又由于有了工資,開始花錢購茶品茶,還逢年過節給祖父帶些去。此后,我對茶了解的越來越多,飲茶也成了習慣。
我國是世界產茶和飲茶大國,也是因茶而受益最大的國度。茶不僅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給人們的精神、文化與健康帶來莫大的好處。
茶的價值是無法估算的,它是一種文化,是高雅的;它是一種精神,是文明的。茶是中國人的主要飲品,也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不論你的身份多尊貴,學識多淵博,也不論你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更不論你是何民族,何膚色人種,都離不開茶,都喜歡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可缺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文化、文明、精神的象征。人們習慣以茶會友,以茶代酒,以茶待客。見面一杯茶就把素不相識的兩個人變成朋友,讓客人感到熱情、溫暖,倍受尊重。茶成為聯系師友的紐帶和媒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新媳婦為公婆獻茶的慣例,一杯溫馨的茶表達了兒女對父母的尊敬和孝心。由此可見茶的高雅了。
我一不飲酒,二不吸煙,四十多年偏愛茶。每當我作書畫前都先沏上一杯茶,邊聞著茶香邊思考著詩句或書畫的章法,覺得是一種享受。炎炎夏日,有綠茶作伴;而至嚴冬,又有紅茶暖身;夜晚,茶使我忘記困頓和疲勞。茶對我來說可謂受益非淺。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我患了胃腸病,后來因長期飲茶也痼疾全消,進入老年,時間充足,品茶成了癖好,經查體,大夫說我五臟六腑健康,心腦血管無病。自我感覺思維敏捷,語言流利,神清氣爽,這可能與飲茶關系挺大。
前邊提祖父飲茶成癖,老人家高壽八十七歲仙逝,聯想到外祖父嗜好飲茶,九十歲正寢。身邊喜歡飲茶又高壽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都有因飲茶而受益良多。
我除了飲茶受益外,還有個愛好,那就是書畫。我出生于一個五世書畫世家。由于家庭的熏陶,從識字起就與書畫結伴,至今五十余載。專家統計,以書畫為職業的人是各種職業中壽命最長的,我想我的體質好除了與茶有關外,也與書畫不無關系。
我少年時期,吟詩填詞,書畫珠算,令名聞于鄉里。二十歲起在中學教語文和書法,被人稱謂神童,十年浩劫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后落實政策繼續從事中文和書法教學。現任唐山學院藝術系教授。
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教授,四十三年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使我沒有丟下的是學習書畫,培育人才,是繼承和發揚國寶。我慶幸選擇了飲茶和書畫。幾十年來,以我的切身體會,飲茶和書畫有益于身心,尤其對老年人更是益處很大。可以想見,品品茶,茶氣貫全身,茶香沁人肺?-,是舒服,是解乏,是清心,是神怡。品香茗之后,又伴著墨香,揮毫書?-,腦與手配合默契,動與靜有機結合。真是個動中有靜如太極,靜中有動似氣功。氣發丹田,運于肘腕,達于毫端,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執筆如刀,如刀刻碑,刀透紙背,傾全力而不倦,運氣血而不竭。悠載悠載,墨香繞著茶香,愜意富于歡欣。
茶匯天地之靈氣,以為魂魄,書畫聚萬物之精華,而成軀體,從而鑄就宇宙之主宰,與日月齊光,與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