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法約始于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
11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上篇論茶,包括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其所著《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
12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包焙。趙佶精于茶道,對點茶道的最終形成作出了貢獻。
點茶道蘊釀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成熟。
1.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錄》《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
(2)選水
宋代選水繼承唐人觀點,認為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但《大觀茶論》認為江河之水有魚鱉之腥氣、泥濘之污穢。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為好,可取山水、井水,反對用江河之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大觀茶論》說水過老則以少許新水投入,頃刻可用。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盞、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2.茶禮
朱權《茶譜》說童子獻茶于前,主人起立,接甌舉奉客人說:“請君瀉清臆。”客人起立接甌,舉甌說:“非此不足以破孤悶。”復坐而飲。飲畢,童子接甌而退。主客話久情長,如此再三。點茶道注重主人、客人間的端、接、舉、飲、敘禮節,頗為嚴肅。
3.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要求自然幽靜: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
4.修道
點茶道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理。高者抑之,下者揚之。虛己待物,不飾外貌。聽茶湯沸騰之聲,養自己浩然之氣;觀摩爐中之火,加強自己內煉之功。在飲茶中受到啟發,有裨于修養之道。
點茶道注重在茶水、茶火、茶具中產生聯想,在物質享受的同時提高精神境界。
宋代時點茶道成為時尚,點茶的具體做法是先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這一步驟稱為調膏。
點茶時通常用執壺往茶盞中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面。與此同時,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為運筅或擊拂,注水和擊拂要同時進行。
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時要視具體情況而有輕重緩急之分。只有做到這三點,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為“三昧手”。
蘇東坡《送南屏謙師》有“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之句。其中的三昧手即指此點茶高手。
點茶道盛行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歷時約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