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美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更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美學。因此,建立一個完整全面的茶美學體系,需要進行大童的研究,艱苦的探索,研究方法的 選擇顯得特別重要。茶美學所涉及到的學科多,研究茶美學必須堅持辯證唯物 主義原則,結合茶美學的特點,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并保持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才能比較完美地建設茶美學體系。為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在 研究過程中遵守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理論與實踐并進
茶美學本身就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研究中要從大量的文獻 資料和客觀事實出發,然后總結出規律,用以指導茶審美的實踐。恩格斯說: “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不過是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了解,不附加任何外來的 成分”。這就是說,一切科學都應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反映事物。任何事
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存其客觀規律。在茶審美的活動中,一切審美感受都是由客觀存在引起的,并表現在茶審美的實踐活動之中。我們在研究茶美學 時,決不能憑主觀臆測,把人們的審美活動當作孤立的存在而猜測與推斷。因 此,在研究茶美學的發展過程時,應對歷史資料進行深入的挖掘,正確了解茶美學發展的歷史,用辯證的方法進行分析,再通過現實生活的調查,了解現代 生活中人們的茶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總結出審美茶的一般規律。
茶美學的理論研究是為人們實際生活增添美感、提髙生活質量而服務的。因此,理論上對茶美學的研究要逐漸社會化。不言而喻,一方面,茶美學的理 論需要把體現人文關懷,指導人們生活中的茶審美活動當作發展自身的活力之 一;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雅俗共享的品飲文化,茶美學在生活中的實踐只有建立在雄厚的理論之上才不致膚淺。
傳統與現代結合
美學本是一門隨歷史而變化著的現象學,美學中的各個范疇和規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意義也不盡相同。茶美學的歷史性更為突出,茶作為我們生活中 的一種日常飲料,已伴隨著人類走過悠悠數千載,對茶的利用從野生發展到人 工栽培,從生食其葉到煮飲再到泡飲,從滿足生理需求到追求精神享受的過程中,人們在利用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發現了茶的美,并不斷地創造著美,而人 們對茶之美的認識和創造活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風貌。例如,在康以前, 人們對茶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物質層面,自陸羽《茶經》問世后,才明確將曰常生活中的飲茶活動提升到精神層面,并將飲茶的審美當成修煉品格的途徑。 唐時流行烹茶,茶具以“越瓷青而茶色綠”為美;宋代時流行點茶,茶色白,故以“黑盞”為美,因此研究茶的審美一定要結合歷史背景。另外,盡管今天隨著茶類的豐富,科技的發展,茶本身呈現的美更加豐富,又加之人們的思想 觀念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而涌現出多樣化的審美觀,但是傳統的審美方式 和審美觀,作為一種歷史積淀,傳承至今,對人們審美取向、價值觀念依然有者深刻的影響,這也要求我們應以傳統結合現實的原則來進行研究。
以中國美學為主,吸收合理的西方美學思想
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這兩個文化系統有共性和相通之處,但也存在極大的差異性。西方的美學理論發展較早,取得的成果值 得借鑒。茶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時要從中國的文化背景出發,因為脫離本土的文化背景,就必然會脫離中國當前的現實。而且,屬于時代的新思想,或從另一文化中引進的思想成果,它們的“新”和“異”的 意義,也只有放在中國文化背景上才能顯示出來。因此,堅持以中國美學思想為主合理汲取西方美學思想是開展茶美學研究的原則之一。西方美學理論基本 上屬于西方文化,對于有著自己獨特的范疇和體系的中國古典美學,國外學術 界對之了解甚少。但是,在當今西方知識界為他們面臨的生存困境、藝術閑境和人生價值危機感到焦慮之時,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傳統美學卻能在某些方面 提供極為寶貴的啟示,這也正是近年來在許多西方國家掀起研究中國的儒學、 道學熱潮的蚩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對中國傳統美學了解不多,特別處于文化交融的新時代,許多青少年接受的更多是外來的美學思想,多年來我國 —直提倡要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美學的精華,實際上卻一直在徘徊。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唐宋茶美學研究的開展正是這一倡導的踐行, 通過對唐宋茶美學的系統分析,總結出其中合理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元素, 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并把這些經過重新審視的美學思想,融人新時代,借鑒西方美學的積極成果,使之成為一門具有國際性的美學,從而為推動人類文 明,促進世界發展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