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和水的關系,猶如魚和水。明人張源在其《茶錄》中寫道:“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由此可知,名茶必須用好水沖泡,才能盡顯其優異的品質,才能揮發出色香味的獨特風格。
泡制好的茶葉中,所含的有機物質占全部干物質的90%以上,其中能溶于水的約達55%。這些能溶于水的有機物質,如茶單寧、咖啡堿、蛋白質、氨基酸、果膠質、色素、維生素及芳香等,是構成茶葉中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也是茶葉有益于人體健康的根本。它們能否在熱水中快而大量的地浸出則取決于水質的優劣。
中國人對水的辨識也歷經了多年實踐。唐時茶圣陸羽在《茶經》中首先對用水作出了大體的評判,即:“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便是烹茶用水的基本標準。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用水,以清、輕、甘、冽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宋人在斗茶中,常常尋遍天下名泉,用名泉之水,來提升斗茶時獲勝的籌碼。蘇軾便是“踏遍江南南岸山,來試人間第二泉。”。而到了明代,茶人們在宋人提出的標準上,又增加了一個“活”字的標準。
現今人們往往用“清、輕、甘、冽、活”來概括,首先清潔透明無沉淀;其次,比重輕,鎂、鈉、鐵等礦物質含量較低,茶便少有苦澀;再者甘甜芳香之水增加茶的味感;冽水多出于地層深處或青山高峰之上,少有污染;活水自然流動,水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較高,泡出的茶湯,自然是味美鮮爽了。
有了好水和名茶,還要講究沖泡方法,才能使茶顯出神韻。一般綠茶根據大葉種和小葉種的不同使用的投茶方法不同,水溫一般控制在80到90度之間。烏龍茶多用沸水以便將濃郁的香氣逼出。紅茶多用95到100度,微涼的沸水可以使紅茶的甘甜泡出,而黑茶或普洱則多用沸水并要保持葉底的溫暖。當然,泡茶時,如果有名貴的器皿為載體,再加之泡茶的好手藝,那更讓好水泡出的名茶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