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酒如詩,而茶如道。以品茶的心去品味人生,會發現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茶,種類繁多;人生,豐富多彩。茶,有優劣之分;人生,有艷陽天和陰暗天之別。茶,先苦后甘;人生,需經歷風雨,方可見彩虹。
4月中旬,在焦作日報社的組織下,我們一行數十人到位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采風。真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茶文化。傳說古時有一位趕考書生一路風餐露宿,饑不擇食,身患重病,借宿在武夷山一寺廟內,寺廟內的一位高僧為趕考書生把脈后,吩咐廟內僧人端上一碗茶水,趕考書生一飲而盡,頓感五腹六臟翻江倒海,少時身上大汗淋漓,三五天后身體康復痊愈。趕考書生進京應試高中狀元,還被皇上親賜一件“大紅袍”,高中狀元的書生回家省親,途經武夷山寺廟當面向高僧謝恩。說起當時一碗茶水的恩情時,高僧帶著書生來到一片茶園內,說是茶葉救了書生的性命。感動之極,書生就把皇上親賜的那件“大紅袍”蓋在了茶樹上,由此武夷山的茶葉得名“大紅袍”。
我想,“大紅袍”之所以譽滿天下,最值得人們頌揚的是那個僧人,是他借狀元公的報恩舉動弘揚了佛法。更值得稱頌的是那個狀元公。“銜環結草,以謝恩澤”、“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這是動物都有的最原始的感恩本能。施恩不圖回報是僧家倡導的最崇高的境界,佛家一貫倡導的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僧人有很高的境界,視一切身外之物為虛無,唯有那一顆向善的虔誠的心,無私救助了一個個素不相識的人,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當被救之人回報時,他卻表現出只有通過修行,精神境界極高的人才具備的那份超然和恬淡。感恩是一種蘊涵,如品茶一樣,心懷感恩,感悟人生、體味人生。感恩是對生命內涵的領略和牽掛,對生命的珍惜和生存狀態的釋然。人不可無感恩之心,不可不懷感恩之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一個人如果只知怨天尤人,最終會一無所有。感恩既是對蒼天與大地感謝與尊重,又是對自我的善待,更是對現在已經擁有的在意。
品味人生,如同品茶。在焦作市焦南街道朝陽社區有一位年已82歲的耄耋老人閆恒全,靠撿廢品積攢“財富”援助了7名特困學生、5個特困家庭、2名敗血癥患者和一個孤寡老人。老人資助的特困學子孫凌已成為大學校園的愛心使者。孫凌通過勤工儉學,還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同學完成了學業。孫凌非常滿足地說:“我是量力而行。我的生活簡樸一些,生活開支節省一點,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像閆恒全爺爺一樣資助別人。”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搶險救災畫面感動著全國人民,其中有一張令許多人心靈受到震動的照片:5月13日早晨,北川災區冒煙的廢墟上,左臂受傷的3歲幼童郎崢躺在一塊用小木板做的臨時擔架上,他用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著他的解放軍戰士敬禮……兩種不同形式的舉動,他們都是在用心感恩。感恩是人類最大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恩文化和傳統,感恩情懷和報恩行動讓人生境界得到了凈化和升華。當然,新時代的感恩精神,早已不是那種投桃報李的狹隘思想,而是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的博大寬廣情懷。所以,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們,與其說是在品味“大紅袍”茶品,還不如說是靈魂正接受一次感恩的洗禮,在體味一次感恩的溫情;與其說是在贊嘆“大紅袍”茶品的貴重,還不如說是詮釋和謳歌人性的感恩情懷;與其說在享受“大紅袍”茶品仙露般的清香美味,還不如說是在濃濃的感恩氛圍里,享受著感恩的愜意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