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
相傳,很古的時候,青衣江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這里正巧碰見一個采花的青年,名叫吳理真,兩人一見鐘情。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吳理真,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理真成親。魚仙走后,吳理真就將茶籽種在蒙山頂上。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后,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彌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滿。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河神下令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并把那塊能變云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吳理真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古井而逝。
后來有個皇帝,因吳理真種茶有功,追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禪師”。蒙頂茶因此世代相傳,朝朝進貢。貢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專人去揚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凈身焚香,午夜駕小船至江心,用錫壺沉入江底,灌滿江水,快馬送到京城,煮沸沖沏那珍貴的蒙頂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與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蒙頂黃芽是芽形黃茶之一,產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頂山。蒙頂山是著名的茶葉產區,有諸多品種,民國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蒙頂黃芽就成為蒙頂茶的代表。都說“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可見,蒙頂山的獨特氣候和地理環境,是無公害茶葉生長的最佳環境。
蒙頂山又被評為文化圣山,國內外專家給出了六個理由。
一、公元前53年,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了七珠茶樹,是人工種茶的始祖,世界茶文明由此發祥。
二、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到清末1911年,蒙頂皇茶園所采明前茶,一直是中央朝廷清明祭天祀祖專用茶,長達1169年,無茶出于其右,堪稱世界一絕。
三、中國自古禪茶一體。源于宋代,至今吟頌的《蒙山施食儀規》誕生在蒙山永興寺,《常用贊本·八贊品》中要求供奉佛菩薩的是“蒙山雀舌茶”,此茶產于蒙頂山。
四、宋代設立,至今全國僅存的茶馬司在蒙山腳下的名山縣新店鎮,綿延數千里的從這里出發,成為一條連接漢藏民族團結的友誼路,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背夫文化”。
五、宋代禪惠法師始創,名震神州的蒙頂山派茶技———龍行十八式和中國禪茶技、茶馬古道茶藝,正在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
六、歷代名人頌蒙山的“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元代)、“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唐代),“若讓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宋代),……這是千百年錘煉的文脈,是無價的文化珍寶。
中國茶文化研究專家余悅先生說:“歷史悠久、形式完美、內涵厚重的中國茶文化,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到精神的結合體系,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特殊創造和中華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蒙頂山,浸淫中國茶文化千年風雨,在中華和世界茶文化史上寫下宏篇巨著,實乃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頂黃芽,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市斤鮮葉約有8000-10000個芽頭。黃芽外型芽葉整齊,形狀扁直,芽勻整多毫,色澤金黃,內質香氣清純,湯色黃亮,滋味甘醇,葉底嫩勻,早期是進貢的皇茶。
俗話說:“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這就是蒙頂黃芽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