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中國人居家過日子沒有不備茶、不喝茶的,就更不用說自古以來產茶之地了,更是不可一日無茶,這種習俗也就世代傳承。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止渴、清熱、減脂、提神是它的四大顯著功效,尤以清心止渴為主。中國人喝茶,不但注重茶的內含物質,而且把它提升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在茶的沖泡與品飲間,享受茶的本色、真香和原味,還追求茶的精神境界,領悟哲理,凈化心靈。這種享受茶的過程是為“嘆茶”。
茶葉從最初的發現和利用到成為中國的國粹,在歷朝歷代的品飲過程演變中創造、積淀了豐富的茶文化,已超越了它自身的物質屬性,成為了一種精神修養、文化境界。如今全世界產茶國的茶樹,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因此,茶葉原產于中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今日我國的茶區,在唐時就已初具規模,從那時起“天下尚茶成風”。茶區廣、產茶量大、飲茶者眾,因而唐代的茶葉鋪和茶館就很發達,也是在那時(天寶年間),開始有了貢茶制度。
泡茶,得要掌握好水溫。較老的茶葉,宜用沸水直接沖泡;較嫩的茶葉,宜用稍稍降點溫后的沸水沖泡,尤其是特別嫩的茶葉則要采用上投法入杯,以免燙熟后變味變形。飲茶,既有物質和生理的需要,又有精神和藝術的追求。對于一杯茶,可從五個方面體察:觀形、察色、賞姿、聞香、嘗味。從人的生理需求出發,結合茶的品性特點,最好能做到四季不同、擇茶而飲。
從藥用到飲用,從嚼食到沖泡,從吃到品,茶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茶道之興盛與文化精氣緊緊相連。茶事以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為本,提倡精行儉德,其操作過程也極具東方式的典雅。茶事,以靜為魂,最忌人聲沸揚、心情浮躁。沒有了一個雅字,茶事也就失去了意義。品茶以人少為佳,愈能顯出其和美清高的雅韻來。漢代之后,茶葉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名茶大都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飲茶悟道和飲茶論道就成了禪家和儒家的家常飲事了,飲茶的過程也就成為一種茶文化了。中國文人就是在這樣淡淡的憂郁中,消化著他們的希望與失望。
對于飲茶,北方人尤喜花茶,長江沿岸多飲綠茶,閩粵則講究烏龍茶。看似簡單的喝茶,名堂卻頗多。只說喝茶的方式吧,就有干渴時的豪飲,夜深人靜時的獨飲,與文友相聚時的對飲,茶道式的功夫飲。一般來說,北方人飲茶的風格樸實:泡茶的器具和過程均簡單化;南方人則花樣繁雜:器具多、過程復雜,相對北方人,南方人的喝茶更體現出一種閑情和文化。
品茗,乃一種藝術情趣、人生境界,能靜心、靜神。現在,無論明前茶、雨前茶等春茶,都已陸續上市,夏茶也即已開始采摘,各位凡間眾生:忙的、閑的,且請靜下心來,泡上一杯淡雅清香的新茶,細細體察它的茶形、茶色,輕輕嗅聞它的茶香,徐徐品嘗它的茶味,好好地來嘆一番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