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國茶業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傳子、師教徒的狹隘、封閉式的方法。只是到了近代,茶業教育才有了“洋學堂”,接受教育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茶業教育更有了新的發展。
近代茶學教學的誕生
20世紀初,為振興華茶,茶界中不少有識之士,呼吁要培養我國的茶葉專業人才。
1909年湖北省成立茶業講習所,所址在羊樓洞茶業示范場。1910年四川省鹽茶道尹在灌縣創辦通省茶業講習所,后遷成都,并改名為四川省立高等茶葉學校,學制3年,共畢業18個班,造就了一批人才。該校于1935年停辦。1916年湖南省建設廳在長沙岳麓山開設湖南茶業講習所,1920年因岳麓山非產茶中心,且茶園面積甚小,制茶設備闕如,于是遷往安化小淹,旋又遷至黃沙街,并改稱茶業學校。1918年安徽省在屯溪建立茶務講習所,學制2年,專業課設置有茶樹栽培、制茶法、茶業經營等。1923年云南省設立了茶務講習所。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農商部門從茶葉生產需要出發,也舉辦一些訓練班或講習所。1935年全國經濟委員會農業處在安徽祁門設訓練班,招收初中學生,畢業后派去指導茶農合作事業。1936年上海商品檢驗局產地檢驗處舉辦茶業訓練班,招收高中學生進行培訓。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設立初級茶業職業學校,在1937年擴招了高中文化程度的一個班,1938年該校并入省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38年貿易委員會富華公司在香港開設茶業訓練班,招收高中程度人員進行短期訓練,翌年被派往東南各茶區,協助茶葉統購、統銷。在此期間,浙江、湖南、安徽都開設了茶葉技術培訓班。這些訓練班開設的課程有茶樹栽培、茶葉制造、茶樹病蟲害、茶業經濟等,并去試驗場、實驗廠實習和茶區調查,培養了一批茶業人才。學員畢業后,大部分從事茶葉生產、教育和科研工作。1940年中國茶葉公司又設高中級業務人員技術訓練班,由此為契機,與上海復旦大學商議,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茶業系科。
復旦大學設立茶葉系、茶葉專修科,是中國茶業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對發展中國茶業高等教育,培養、造就、積蓄人才和振興中國茶業,都有著很大、很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中山大學在早年也成立過茶蔗部。中山大學農學院原由廣東農林試驗場及農林講習所演進為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再由農專歸并為廣東大學,成為廣東大學農科。1926年改為中山大學農科,1931年改稱中大農學院。1936年全部遷進石牌。鑒于茶蔗在南中國農業中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成立茶蔗部,設有茶蔗研究所及茶作蔗作兩學科,目的一是積極從事試驗研究,以發展廣東茶蔗生產;二是培育人才,訓練干部,發展茶蔗事業。
另外,在復旦大學設置茶科前后,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中山大學等都在農學院開設過特作或茶作的課程。1940年秋英士大學還辦了特產專修科,內設茶業專修班,課程內容進一步得到了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