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兒八經去茶館喝茶,是從蘇州開始的,這之前的茶館消費與我而言一直是種有點奢侈的行為。在蘇州首先讓我注意的當然是企鵝茶座,那可能是因為它的前面有家同名的書店,有很好的書。之后的深藍因為與企鵝的淵源,風格也極相近。剛開始的感覺還相當的不壞,后來因為里面常常很多的人、常常積著排不出去的煙。便去得少了。
品茶:茶、水、具、境、人。不說全要有,至少沖其一吧。朋友介紹的還有古鏡坊,老板是北京人,夫妻倆還經營著“卡薩布蘭卡酒吧”。它的特色是龍井茶,據說是龍井村在蘇州的特約經銷點。另一位朋友一直給我大力推薦的是聽楓園,據說是那是蘇州最好的茶館之一,在園林中,另一邊是蘇州國畫院。興許是由此沾來的名氣吧!
開始去園林里的茶館。聽子衿說在靈巖寺的喝茶,我實在不敢茍同,只去過一次,很臟,素齋館內,垃圾全在地下,象在垃圾堆里吃東西,印象壞透了。這還不止,那里有片蠻大的竹林,幾乎滿眼都亂刻著“到此一游”的字樣。天平山的紅葉極佳,又山水相依,聽說喝茶也是極好的,慕名去泡茶,臨著山色,倒也清幽閑適,可惜還是那個問題,瓜子皮滿地。而杭州茶館的果殼罐卻常常漂亮的讓你不知道那是干嗎的,服務生更換起來也很勤,絕沒有這種問題的發生。
但我覺得在蘇州喝茶最惡俗的還不是這個,是有時候你點了很不壞的茶葉,他會用一次性的塑料杯給你端上來。我喜歡四川茶館的原因之一便是:即使再簡陋的茶鋪也決不會用這種塑料杯來打發你。不過話說回來,在蘇州喝茶,園林的茶館的確是它的一道風景。我鐘愛的有半園、耦園和藝圃,這都是不很出名的園子,不過茶境極佳。
先說半園。它得了這個名字是因為只占了半畝地,然后,依此修了半邊的樓、半個亭子,半邊的墻和半面水。當然門票也是“半元”(五角)。它的知名除了一切都跟半字掛邊外,半邊樓也是江南小有名氣的藏書樓。跟著名的拙政園、獅子林、蘇博挨得很近,但這里相比之下是鬧中取靜,悠閑的要緊,又少有人光顧。去的那天茶室中有人,便端了去水邊的亭子里。憑欄臨水,陣陣涼風穿過,暑意全消。點得是碧螺春,但覺茶香逼人,似漸漸的漫到整個園里去了。那個下午,就一直坐在那里,直待黃昏微醉。
耦園的茶館其實我去過一次的,上了樓,探頭看一下,暗兮兮的。便掉頭走了。直至一位頗有情趣的朋友大力推薦,才和與他一道去了。我當時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跑這么遠來喝一杯茶。上了樓才發現,其實里面還有另一間,凸出去的,這樣三面都是窗戶,光線不用說,園內的風也輕盈的走著,有花開的時候,會溢到里面。桌椅及上面的梁脊已舊的班駁了,但一點也不影響這里的茶香和邂意。小姐只端上來一小碟咸鋦的花生。淡淡的喝,茶是毛峰,有初秋的味道。那次因為去的遲了,園子五點便要關門,所以一直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過卻也再沒去過。
藝圃也是這位朋友的推薦和陪伴。我至今還弄不清它是怎么走的,要穿過七八條小巷,東拐西拐的,象迷宮似的。到藝圃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喝茶。它的茶館跨在水上,園子很小,茶室卻一點都不小,望出去是完整的一片水,所以視野很不錯。水下有成群的鯉魚,紅色居多,買了一包麻餅喂貪吃、大嘴的魚。茶倒沒怎么的品,因為人太多。不過還是覺得藝圃是喝茶的好去處。
對了,還沒說聽楓園,聽楓園算不上園林了,那倒不是里面的環境,而是因為它不收園林的票,是純粹的茶館了,不是供游覽。可能是那兩次去的時間的緣故,印象并不很好。異常的安靜,人又太少,可能又于園林的緣故,竟莫名有點鬼氣。茶具和茶相對要考究一些,喝的是醬油湯似的普洱,味道還算過得去,不是很陳的那種。不知為什么那天喝茶好象有點荒涼的感覺,可能后來一切的發生在那時就有了預感。
哎,又愛又恨的在蘇州喝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