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春、夏成茶15噸,毛收入300萬元!”
6月28日,神泉茶葉公司負責人張帝算完賬,松了一口氣。連軸轉了3個月,張帝快累脫一層皮。
神泉茶葉公司位于巴東縣沿渡河鎮“天梯”泉口。60年前,當地黨委帶領群眾打響“向山要糧”戰斗,用鋼釬、大錘將2200余畝坡地改造成梯田,種茶800畝。
如今,泉口山谷間38道山梁上,分布著4000余畝茶園。62歲的劉俊和茶葉打交道30余載,創辦神泉茶葉公司。2019年9月,劉俊將接力棒交給女婿張帝。
一根茶業接力棒承載了沉甸甸的綠色信仰。站在煙熏得發黑的老廠房前,張帝心想,沒有現代廠房、先進機械設備、自動化生產線,還是在原地兜圈子,沒得干頭。
接手不到一個月,一場場“及時雨”將張帝的壓力消減一空:鎮領導協調國土所對廠房土地合理調規,2200平方米的廠房落成,新建2條生產線;鎮供電所工人加班加點改線擴容,讓新引進的茶葉生產機器第一時間運轉;村干部、扶貧干部協助流轉土地1100畝種茶,舉辦茶葉技能培訓班,培養種茶能手、采茶工。
今年3月,受疫情影響,各地實行封閉式防控管理,茶農不能下田采茶,制茶師傅請不進來,而茶園早已滿是綠芽。
“農時耽誤不得!”鎮組織委員魏長暉是泉口村包片干部,清早驅車進廠,現場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指導配備酒精、額溫槍等防疫物資,深夜才回到鎮政府。
3月9日,神泉茶葉公司炒出第一鍋茶。當天,收購鮮葉200公斤,茶農拿到了第一份工資。“每到關鍵時刻,干部都會出現在我的身邊。”張帝笑稱自己是個“不操心”的茶老板。
張帝的“不操心”是沿渡河鎮優化營商環境成全的。近年來,沿渡河鎮的移民項目引擎動力持續遞減,該鎮通過建優建實軟環境,向營商環境要生產力,培育市場主體,將發展由輸血轉變成造血。
不讓文件過夜,不打一句空調子,“有呼必應、無事不擾”……如今的沿渡河鎮,無數“店小二”努力奔跑,跑出疫后重振加速度:金融大篷車將1000萬元貸款送進企業,生產運轉有了活水;羅溪壩易遷集中安置點溢錦紡織扶貧工廠15天落地,下線就是上線;溪口村將綠色種茶寫進村規民約,建好500畝有機白茶園,引來茶企落戶……
沿渡河鎮負責人介紹,該鎮精準對標省、州、縣優化營商環境黃金準則,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讓“優”取代企業之“憂”,向簡化、優化程序要便民空間,將政策紅利讓給企業,轉化成企業危中求機、轉型升級的動力。
來源:恩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