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櫻花在綠意蔥蘢的高山茶園里綻放。
在日前公布的2019年大陸國家級臺創園建設評價中,漳平臺創園與漳浦臺創園并列第一。這也是漳平臺創園連續四年獲此殊榮。
四度奪冠有何秘訣?近日,記者驅車前往漳平市永福鎮,在云霧繚繞、綠意蔥蘢的高山茶園間進行探訪。
應通盡通,臺農享同等待遇
“‘臺式烏龍茶’標準的通過,是落實應通盡通的重要一步,打開了兩岸攜手研制茶業標準的先河。”漳平臺創園管委會主任顏燕芬介紹說,今年5月,由兩岸專家、臺農參與起草的《臺式烏龍茶茶樹品種》和《臺式烏龍茶茶樹栽培管理技術規范》福建省地方標準通過審定,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再進一步。同時,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也正式批準《臺式烏龍茶》《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立項。
作為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漳平臺創園目前有臺企76家,臺農600多人,其中規模以上茶企23家,高山茶基地48個,年產茶1600多噸,實現產值7.2億元,是臺胞個體工商戶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然而,多年來,臺式烏龍茶缺行業標準一直是臺農的一塊心病。
“大陸法律規定,任何產品銷售都要有執行標準。因為沒有專門的標準,先前我們只能采用安溪鐵觀音的標準。但兩岸烏龍茶在茶樹品種、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套用標準存在市場風險,不利于臺農和產業做大做強,對我們打品牌、建通路也是障礙。”漳平臺商聯誼會會長、鴻鼎農場董事長李志鴻說。
應通盡通,福建先行。2019年,我省全面推進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工作,優先從兩岸同胞都喜愛的茶葉入手,以臺創園為基地,由閩臺專家、臺農聯合制定臺式烏龍茶系列標準,推進《臺式烏龍茶》《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范》等國家標準制定。
“有了標準,大家的干勁兒更足了!”臺品櫻花茶園董事長謝東慶是第一個來漳平種茶的臺農,全程參與了標準的起草工作。在他看來,標準由兩岸一起寫、一起檢、一起用,雙方共同受益,是兩岸探索“應通盡通”的一次有益嘗試。
不止行業標準,大陸“31條”“26條”及福建“66條”“42條”等政策措施的出臺,讓臺農享受到了更多的同等待遇……
在林權方面,2018年,臺青楊詠安順利拿到5本、合計面積1000多畝的林權不動產登記證書,成為大陸首個獲得林權不動產證的臺胞;今年初,又有8名臺農申領到林權證。在金融服務方面,漳平臺創園積極落實國家貼息貸款政策,累計協助56家次臺企從銀行貸款1億多元,申請發放貼息資金771.06萬元……一項項同等待遇政策的落實,讓臺農實現“拼在漳平、樂在漳平”。
產業融合,多元發展勢頭足
端午假期,以臺品櫻花茶園為核心的景區重新開放,迎來不少游客賞花游玩,享受悠閑時光。
“2019年,園區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3億元。”漳平臺創園管委會副主任李清標介紹,近年來園區結合生態、觀光、休閑等元素,推動農業多元化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高山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實現了傳統單一農業向產業融合發展的華麗轉身。
產業融合催生效益,廣大臺農嘗到甜頭。謝東慶的臺品櫻花茶園被列入“中國十大櫻花觀賞地”,近年先后入選“福建省首批優秀創意旅游產品”“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成為三產融合發展的榜樣。
“觀光帶來人潮,增加了我們的茶葉銷售,也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經濟發展。”謝東慶說,去年茶園銷售的茶葉達10萬公斤,產值三四千萬元;今年春茶產量超2萬公斤。
產業融合帶動鄉村振興。近年來,當地集中力量打造“一企一特色”項目,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累計安排臺品櫻花茶園、鴻鼎觀光工廠、岳山茶事人文休閑茶園等20個“一企一特色”項目,形成了觀光休閑農業、健康養生養老、鄉村旅游等多業態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成效顯著。
與謝東慶一樣,李志鴻也是產業融合的帶頭人。2004年,他來到祖籍地永福鎮創辦鴻鼎農場,開發茶園2500多畝。如今,鴻鼎農場已成為一個以文化展示、制茶觀摩、休閑旅游為核心的茶文化交流中心,2015年,入選省級現代觀光工廠。
在老一輩臺農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80后臺青陳耘嘉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陳耘嘉隨父親來到漳平接班承業,他將老茶廠改造成觀光工廠,建起岳山茶事人文休閑茶園,并配套建造民宿、茶室,設計茶藝展演、采茶體驗、研學等旅游產品,每年吸引成千上萬名游客。如今,岳山茶事入選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和現代觀光工廠。
“茶園成了旅游景區,不僅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對臺農臺企發展壯大也有反哺作用,可謂融合共贏。”李志鴻說,在種植業的基礎上發展加工業、農業旅游,讓農業“接二連三”,未來大有可為。
臺青創業,釋放發展新活力
連日來,90后臺青莊于捷十分忙碌,人在濟南茶葉批發市場的他正忙著展銷春茶。千里之外的漳平尚順農場,他的舅舅陳宏安是老一輩臺商。撥通小莊的電話后,后者開心地匯報戰績:“今天又出貨250公斤。”
2019年,從臺灣淡江大學畢業的莊于捷收到舅舅的邀請,希望他過來幫忙,用所學知識幫助茶園升級。來閩后,莊于捷被聘為茶廠廠長,主要負責茶廠日常管理和茶葉銷售。
“大陸政策好、機會多,是臺灣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好地方。”頭腦靈活的莊于捷,去年在臺創園的幫助下,在茶山修建了一條彩色自行車慢道,成為當地一個網紅景點。按照他的規劃,這里是茶園轉型觀光的第一步,未來將舉辦山地自行車比賽、賞櫻騎行等活動,吸引更多人前來休閑騎行。
另一位“90后”臺青吳曜任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制茶能手。2012年,剛滿20歲的他跟隨父親來到漳平,幾年的跟班學習,如今他已經是父親的得力助手。
“多虧管委會幫我們做好疫情防控,搶抓生產時節,今年春茶產量超1.2萬斤,眼下正忙著線上線下銷售。”吳曜任說,疫情過后,休閑農業、健康養生游將成為旅游新寵,一定會迎來爆發式增長。他計劃打造高山觀光農場,主打教育科普、露營燒烤、采摘垂釣等戶外旅游產品。
和莊于捷、吳曜任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青跨海來閩創業就業。漳平臺創園圍繞“創業上扶持”“項目上支持”“生活上關心”發力,打造兩岸青年雙創新平臺。去年成立的兩岸青年智慧創業園,形成了集會議培訓、農產品展示、電子商務于一體的智慧創業平臺,為臺青創業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
如今,臺二代接棒創業、臺青跨海就業,已成為當地的新亮點。截至目前,當地已入駐臺青64名,創辦企業22家,形成了“茶葉+文創、茶葉+禪道、茶葉+研學、茶葉+旅游、茶葉+康養、茶葉+電商“六茶”共舞的發展新業態。其中,多名臺青獲得“創業之星”“福建省青年崗位創業能手”等榮譽稱號,多家企業入選“臺灣青年創業示范營(點、場)”。
“與老一輩臺農相比,臺青受過更現代的教育,思維更活躍,創造力更強,他們是臺創園最有活力的生力軍。”顏燕芬說。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