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在約七千萬年的系統發育過程中,不斷變異與進化。
我國已對上百個茶樹品種加以利用,制作出了幾百種歷史名茶。現僅以茶樹的特點做一個分類討論。
【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茶樹品種按樹形可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喬木型的茶樹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主干明顯,分枝稀疏,屬較原始的茶樹類型,結實率低,抗逆性弱,耐寒性差,分布于我國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小喬木型茶樹植株較高大,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顯,植株上部主干則不明顯,分枝較稀,屬進化類型,抗逆性較喬木類強,分布于亞熱帶或熱帶茶區。灌木型的茶樹品種植株低矮,從基部分枝,無明顯主干,分枝密,它也屬于進化類型,抗逆性更強,包括的品種最多,主要分布于亞熱帶茶區。
茶樹是深根性植物,喬木茶和小喬木茶都有一條主根向土地深處生長,所以能吸收不同土層養分,這種茶往往底氣足,茶底協調性好,但產量低,尤其是基因更為原始的喬木型茶樹產量更低。灌木型茶樹由于產量高,好栽培,易管理,在茶葉栽培中占絕大多數,這種茶由于密植,所以免不了要使用農藥和化肥。
【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
茶樹按成熟葉片長度、大小,習慣上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三類。
大葉種茶成熟葉片長度達10厘米以上,葉寬4厘米以上,以喬木型和小喬木型為主,其代表是云南的喬木大葉種茶樹。近二十年來,云南也在大量繁殖灌木大葉種。
中葉種茶成熟葉長7-10厘米,葉寬3-4厘米 ,這類茶分布較廣,較有名的是云南喬木中葉種和四川喬木中葉種。
小葉種茶成熟葉長7厘米以下,葉寬3厘米以下。以灌木茶居多,是我國栽培最廣的茶,產量達茶葉總產量的90%以上,歷史名茶遍布各大產茶區。
【早芽種、中芽種和遲芽種】
茶樹按出芽時間分為早芽種、中芽種和遲芽種。主要以頭輪營養芽,即越冬營養芽開采期(即一芽三葉開展盛期)來確定。春天到來,萬物復蘇,茶樹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生息,芽頭開始生長,但發芽的時間和當年的氣候有關,在同等環境條件下和茶種有關,往往遲芽種相對于早芽種汲取養分的時間更長,滋味更飽滿。
茶樹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和廣泛的傳播,經受著各種各樣的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的影響,以及人工馴化和選擇,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品種資源。茶樹選種活動古時就已開始。任何茶樹品種,都存在著樹型、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的區別,在這三個特性方面,都表現出各自的特征,顯示出一定的穩定性。這些不同種類的茶葉,在價值上、品質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我國茶區主要分布于北緯33°以南,東經98°以東。在這個大約280萬平方公里的近似長方形地帶,由西南往東北,茶樹品種的分布規律是,由高大的喬木逐漸演變為灌木,植株矮化,葉片漸小而厚,多酚類物質漸減,這是由生態條件變化和人們栽培利用方式決定的。
作者:梁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