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茶,會想到“南方有嘉木”,北方有沒有產茶多數人是不清楚的,南方與北方有太多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在茶上也不例外,“南甜北咸”就已經反映出南北的不同,南方的口味淡柔和,北方則口味重豪爽,那么北方人喝南方產的茶也會有些不太適應,于是北方也自己產茶。小編特地整理這一系列關于北方茶的專輯《北方的茶》,來體驗南方與北方的不同。
青島,它的美景及啤酒讓人印象深刻,但其實這座海邊城市還有茶。通常來說,綠茶都是在南方產出,而嶗山綠茶則是異數,它是北方的茶,想必各位茶友也會好奇這樣的北方綠茶究竟有何特別,那么就請隨小編一起品味這杯青島的茶。
嶗山綠茶產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曉陽春嶗山綠茶,嶗山地處黃海之濱,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土壤肥沃,土壤呈微酸性,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1959年,嶗山區“南茶北引”獲得成功,形成了品質獨特的嶗山綠茶。嶗山綠茶具有葉片厚、豌豆香、滋味濃、耐沖泡等特征。其按鮮葉采摘季節分為春茶、夏茶、秋茶;按鮮葉原料和加工工藝,分為卷曲形綠茶和扁形綠茶。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嶗山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1、采摘
茶葉鮮葉的采摘標準直接關系到成茶的品質與檔次。一般分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一芽四葉、對夾葉等采摘標準。鮮葉采摘注意嫩勻一致、潔凈無雜物。提手輕采,而不是掐采,采摘人手不能抹化妝品。采摘時不采紫芽、病蟲芽、凍傷芽及其它不符合標準的芽葉。采摘一般在清晨采摘,雨天不采。采后放在干凈竹籃中,不可放在塑料袋等不透氣的袋子內。采摘完畢后,應及時攤放。
2、攤放
攤放的目的是為了使鮮葉內的水分散發,葉色變深,葉質變軟,增加可塑性,利于造型及品質形成。鮮葉攤放時,應選取清潔、衛生、陰涼、透氣、干燥、避免陽光直射的場所。攤放在涼席或竹匾內,均勻薄攤,厚度5-8cm左右,攤放時間6-10h,雨后鮮葉應適當延長時間。做到早攤放早炒制,晚攤放晚炒制。攤放中間可翻拌,注意輕翻輕拌。一般在鮮葉含水量達到68%~70%時、葉質變軟、發出清香時,即可進入殺青階段。如果攤放時間過短,成茶容易有生青味。如果攤放時間過長,鮮葉失水過多,則不利于做形。
3、殺青
殺青是綠茶加工中的關鍵工序。殺青是采取高溫措施,散發葉內水分,鈍化酶的活性,并使鮮葉中的內含物發生一定的化學變化,為綠茶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殺青根據溫度對酶活性具有二重性的原理,利用高溫措施,使殺青葉溫在短時間內迅速升溫到80℃以上,鈍化酶的活性,阻制酶促反應。所以注意在殺青過程中若鍋溫過低,葉溫升高時間過長,會使茶多酚發生酶促反應,產生紅梗紅葉。相反,如果溫度過高,葉綠素破壞較多,使葉色泛黃,有的甚至產生焦邊、斑點,降低綠茶品質。
4、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為了使葉細胞組織破碎、芽葉卷曲形成條索。揉捻時,揉捻葉在揉桶里受到兩個平面間壓力以及揉盤、桶壁及芽葉相互間的摩擦力的綜合作用,茶汁溢出,葉片的柔軟性、可塑性及粘性增加,利于成條。做名特優綠茶時一般采用手工揉捻,加工大宗綠茶時均采用機械揉捻。
一般采用45型揉捻機,每次投葉量為15kg左右。揉捻機轉速則以45-55r/min為好。揉捻時加壓遵守輕-重-輕,時間掌握在30-60min左右。一般1-2級鮮葉,揉捻時間為30min,壓力調節為無壓5min,輕壓20min,無壓5min;3級原料揉捻時間為:35min,壓力調節為無壓5min,輕壓10min,中壓15min,無壓5min。揉捻合適的茶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摸后有粘濕的感覺,且揉捻葉緊結而成條率達60%-80%以上。
揉捻后的茶葉需要用解塊分篩機進行解塊。1-2級茶葉,揉捻后即解塊篩分。4-5級茶葉解塊篩分后,頭子進行復揉。
5、干燥
干燥不僅蒸發葉片的水分,而且發生一系列熱化學變化,形成茶葉特有的色、香、味、形。干燥主要包括蒸發水分、熱化學變化、完善外形3個密不可分的階段。干燥方法不同又分為烘青與炒青兩種加工工藝。烘青的特點是外形好,色澤好,但香氣稍遜色一些,而炒青的優點則是香氣好,外形與色澤稍差。所以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可以采用半烘半炒工藝。
先采用自動烘干機進行烘干,進風溫度110℃-120℃,攤放厚度約2-3cm,每隔3min翻1次,以散失水分青氣,待茶條6-7成干時,不粘手時,可以進行搓條、理條提毫,利于成形。時間約15-20min。二青葉烘干攤涼后,在鍋式炒干機上進行炒干,每鍋投葉量10kg左右,鍋溫100-110℃,炒至茶葉含水率為5%,用手捻茶葉能成為粉末即可出鍋,一般時間為40-60min。
6、包裝
加工好的茶葉經過攤涼,揀去雜質及老葉,篩出粉末即可按照規格進行包裝。包裝后的茶葉宜貯藏在低溫、干燥、黑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