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產的紅茶主要有紅條條和紅碎茶兩種,其初制加工工藝基本一致,均經過鮮葉~萎凋~揉捻(切)~發酵~烘干4道工序。因受自然條件和茶樹品種的制約,浙江省紅茶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屬中低檔,生產也受市場需求的影響,波動較大。舊中國,僅溫州區及浦江、鎮海、諸暨等縣有部份生產。新中國建立初期,為適應對前蘇聯出口紅茶的需要,1950年擇定嵊州三界、新昌遁山、余杭上泗試制紅茶,并在余杭上泗凌家橋建紅茶初制所,設置揉捻機,供當地茶農學習使用。1951年從安徽的安慶、屯溪和江西的婺源等地招聘制茶技工千余人,組織人員傳授紅條制作技術,推廣倡導機械制茶。爾后,每逢春茶生產準備季節,省茶葉公司組織人力下鄉指導茶葉炒制,維修制茶機具,培訓機械制茶技工,1957年還在諸暨山口和紹興青壇興建紅茶初制廠兩個,實行機械制茶新工藝,有利地推動了全省紅茶的發展。 1958年全省收購紅茶8500噸。1979年后,國際市場低級紅茶銷路呆滯,浙江省大部份紅茶產區開始轉產炒青、烘青等茶類,紅茶產量逐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