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業是西雙版納州的傳統優勢特色產業之一。2011年全州茶葉種植總面積73.11萬畝,年產干毛茶3.01萬噸,茶葉農業產值5.57億元。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高原特色農業重大部署及州委州政府生物富州行動計劃,西雙版納州把中低產田地改造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大力推進低產茶園改造,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低產茶園改造33.4萬畝,全州各級各有關部門迅速開展低產茶園灌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茶園土壤肥力低、水土流失等也是制約茶園實現高產、優質的關鍵因素。采用什么模式實施低產茶園改造,打造現代高產、優質、生態、有機茶園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2011年以來,西雙版納州土肥站充分利用“州院合作”平臺,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科學研究所兩大科研單位合作,爭取州科技局的資金支持,共同開展“低產茶園套種大葉千斤拔生態效應”項目研究,以改善園區生境、保持水土、提升土壤肥力為手段促進茶園提質增效。
大葉千斤拔為蝶形花科千斤拔屬多年生直立灌木,株高可達2-4米,葉、枝富含粗蛋白,根系發達,能利用根瘤菌固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耐旱耐貧瘠、萌發力強、可多次刈割等綜合優良特性。在茶園內套種大葉千斤拔,對于幼齡茶園和臺刈更新茶園,采用兩行茶樹中間套種一行大葉千斤拔,種植密度可與茶樹密度基本一致。對于成年茶園,根據茶樹行間距及園內空間進行合理套種,可采用茶樹間伐種植或梯埂種植等。大葉千斤拔每年可修剪3-4次枝葉覆蓋在茶園中,通過其自然腐熟分解,養分歸還茶園中,不僅可保持茶園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耕性;而且其根系的固氮功能為茶園提供有效氮源,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通過套種既增加茶園內的物種多樣性,又增加了保持水土能力,提高了茶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恢復力。
通過二年的試驗研究,茶園套種大葉千斤拔改造模式成效明顯:一是茶園土壤質地疏松,通透性好;二是茶園春茶萌發期比一般茶園提前半個月;三是茶園害蟲喜歡吃大葉千斤拔的嫩枝葉,大大減輕了茶葉蟲害的侵襲;四是大葉千斤拔枝葉富含粗蛋白,可作為牲畜飼料資源,可供茶農飼養雞、鴨、鵝、豬等家禽(畜),牲畜糞便又可腐熟施入茶園,可形成生態經濟循環鏈。西雙版納州土肥站將在州農業局、州中低改辦的支持協調下,繼續依托州內科研、科技資源,加大先進改造模式的推廣和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將套種大葉千斤拔改造模式推廣到山區、半山區坡改梯、土地整治工程建設中,利用其植物特性加固梯埂、提升肥力、帶動山區發展養殖業,形成生態循環經濟。打造一批富含熱帶雨林元素、散發傣鄉天然特色的中低產田地改造模式,助推高原熱區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