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關系上,死去活來是愛,若即若離為曖昧。流行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特色美食肉骨茶,無論是起源還是名稱都有很多糾纏不清的曖昧話題。
先說起源。肉骨茶一說起源于新加坡,一說起源于馬來西亞;一說由潮州人始創,一說由福建人始創,而實際上還真的分成潮州和福建兩種風味流派。大體來說,新加坡的肉骨茶可歸宗為潮州派,特點是用淡色生抽調味,顏色較淺,湯料胡椒含量較多;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主要是福建派,湯中因為加入較多黑醬油而顏色深黑,并且藥材的味道也更加濃重。
有一個與潮州有關的起源傳說是這樣:早年有位潮藉男子到南洋謀生,臨行妻子塞給一些藥材鹵料以便丈夫到異國他鄉也能煮出家鄉的味道。然而時間一久,這男子便犯了舊時很多過番男人常犯的錯誤,又娶了當地一位番女為妻。還好番女也疼愛丈夫,經常用潮州鹵料加上當地的香料燉煮肉骨湯給丈夫吃。男子越吃精神越旺盛,家庭事業兩不誤,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用細說,這藥膳肉骨湯自然就是后來很出名的肉骨茶了。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黃亞細肉骨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大批潮汕人到新加坡打工當苦力,黃亞細的父親黃美松是其中之一。他用最廉價的豬骨頭豬內臟配上馬來特產胡椒和家鄉的中藥熬湯,供給打工苦力飲用,開創了潮州風味的肉骨茶。到1977年,本名黃賜海的黃亞細才正式接班經營。在今天,黃亞細肉骨茶已經成為新加坡最著名的美食名片,馬英九、他信等名人都曾光顧。
近年黃賜海已經退休,將“黃亞細肉骨茶”品牌交由潮汕老鄉黃南德、黃建銘父子經營的珍寶餐飲集團管理。去年珍寶集團創辦醉花林品潮軒餐廳時請我當潮菜顧問,黃賜海先生是餐飲界的老行尊,因此有機會多次與他一起品鑒新菜。后來在醉花林俱樂部成立160周年慶典晚宴上,我正好與黃賜海先生伉儷同桌。黃先生的妻子正是傳統所謂的番女,只會講英語,我跟她無法交流自然也無法向她詢問肉骨茶的事情。
次說名稱。有些人望文生義,以為肉骨茶像茶葉蛋一樣,是用肉骨和茶一起燉煮而成,其實肉骨茶的配方中并無茶葉。但創造肉骨茶的潮汕人和閩南人都嗜喝功夫茶,飲食中間或酒后飯余喜歡沖泡功夫茶來消脂解膩,所以肉骨茶攤檔都備有功夫茶具和茶葉供人泡飲。大概日久天長之后,飲食肉骨湯和功夫茶就被簡稱為肉骨茶了。另一種說法是,在潮汕和閩南的方言習俗中,“茶”的含義較廣,除了用來指稱茶葉,還可將有療效作用的羹湯稱為茶,如“杏仁茶”或“涼茶”等。總而言之,肉骨茶的特點就是很曖昧,可以是也可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