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是名茶最多、研究最廣泛的茶類。剛從茶樹上采摘下來的嫩芽或者葉子被稱為茶青。與其他植物葉片相比,茶青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而跟其他綠色植物一樣的是,其中有大量的葉綠素和多酚氧化酶。在茶青中,葉綠素的顏色占了主導。但是葉綠素不穩定,很容易分解而失去綠色――之后其他色素的顏色就會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茶多酚也不穩定,很容易被植物自身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并且聚合成茶黃素、茶紅素等物質。綠茶的核心是要保持綠色,關鍵就是在采下茶青之后,盡快“殺死”多酚氧化酶,從而避免茶多酚被氧化。這一目標通過“殺青”來實現――通過高溫處理,多酚氧化酶失去了活性,茶多酚也就不會被氧化。然后快速干燥,茶青的狀態就被“固定”下來,得到綠茶。
在殺青之后,如果沒有及時干燥,那么葉綠素也可能會分解而失去綠色,使葉片中的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顯色。它們比葉綠素更穩定,于是茶葉就呈現黃色。這對綠茶來說,算是不合格產品。但把個過程精細化,使得黃色的葉黃素和胡蘿卜素充分展現,就會得到偏黃色的茶葉,沖泡之后會得到淺黃色的茶湯?!包S葉黃湯”,就產生了黃茶。在黃茶的制作中,這個精細的過程叫做“悶黃”,就是利用茶青殺青后的濕熱,使茶青變黃。綠茶“固定”下茶青的狀態,同時也把“青草”的味道固定了下來。而經過悶黃,這種“青草味”就消失了――對于有的人來說,這種消失是對茶湯整體風味的提升。
綠茶工藝要求“迅速干燥”,黃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迅速高燥,反而人為地促進不及時干燥的后果。白茶則是對“殺青”操作的完全背離。白茶的核心工藝是“萎凋”。茶青在自然放置的條件下,任由其中的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以及其他的酶發揮作用。在嚴格規范的白茶制作中,萎凋時間長達60小時。晴朗的天氣和干燥溫和的北風,保證了適當的溫度和流通的干燥空氣,使得茶青的水分逐漸散失。因為失水,含有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的細胞器解體,這些酶被釋放出來發揮作用。通過調整茶青攤放的厚度,茶青的溫度會受到調節,從而使酶的活性有節奏地提升。除了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茶青中還有其他的酶,比如各種水解酶。這萎凋過程中,通過調節溫度和失水速度,這些酶的活性或被利用或被抑制,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成分如茶黃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類等。這些成分,就造就了白茶與眾不同的風味。充分萎凋后,茶青八九成干時,進入干燥工序,把茶青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就得到了成品白茶。在低溫、低濕、低氧、避光、無重壓和無異味的儲存條件下,白茶會進一步發生緩慢的酶促氧化反應,這樣得到的“老白茶”湯感甜稠,風味別致,深受白茶愛好者的歡迎。
跟白茶相比,烏龍茶的氧化要更加劇烈和充分。除了萎凋中的“酶促氧化”,烏龍茶還要進一步進行人為促進的“自動氧化”――在茶行業,這一操作被稱為“做青”,即透過機械外力使茶青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損,破損之處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局部紅變。烏龍茶只需要“部分氧化”,所以做青到一定地步,需要象綠茶那樣進行殺青來終止氧化反應的進行。通過對做青和殺青條件的控制,烏龍茶最終形成了變幻多端的花香氣和苦澀適度、醇厚回甘的滋味。“部分氧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可以氧化得很少,比如福建的安溪鐵觀音,也可以氧化得比較多,比如臺灣的東方美人。
與烏龍茶的“部分氧化”相對應,紅茶是“充分氧化”的茶。所以,它不需要殺青,而是需要通過“揉捻”和“渥紅”來實現充分氧化。揉捻使葉片破損,汁液析出,與氧氣發生充分的氧化反應,茶多酚被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多數糖類物質被水解成可溶性糖,從而產生了多數紅茶特有的香氣和口感。
黑茶被稱為“后發酵茶”,是因為把其他茶的氧化當作了“前發酵”。黑茶中的代表品種是云南的普洱茶。從工藝上說,普洱茶的毛茶初制和綠茶很象,也是把茶青通過殺青、揉捻和干燥制成成毛茶。此時,茶中的酶已經沒有活性,經過不同的“后發酵”處理,毛茶可以變成“普洱熟茶”或者“普洱生茶”。熟茶的核心操作是“渥堆”――就是讓毛茶處于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的溫度和濕度,使得毛茶上的微生物大量生長。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發酵”。這些微生物主要是有益的霉菌和細菌,它們的新陳代謝又產生各種各樣的酶,把毛茶中的許多成分轉化為新的物質,比如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把纖維水解為糖類,把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和多肽,把咖啡因進行復雜的轉化或者與其他物質結合。這些變化遠遠比其他茶類的氧化要復雜多變,從而形成紅濃的湯色和甜醇厚重的口感。“普洱生茶”則不經過渥堆處理,而是把毛茶經過蒸壓定型和干燥后,就作為成品儲藏。在儲藏中,溫度和濕度條件不是微生物生長的適合條件,不過毛茶上也還是會有一些頑強的霉菌和細菌繁衍生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緩慢地發酵。這樣的發酵更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而形成了常見常新、變化多樣的普洱生茶,也就造就了普洱“越陳越香”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