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系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產于福建省永春縣。在沖泡的時候馥郁幽芳,永春佛手茶葉十分的耐沖泡。相關研究也證明了永春佛手茶對結腸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常飲佛手茶,可減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膩。
永春佛手茶的茶條緊結肥壯,卷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里擺著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永春佛手茶產地介紹
永春佛手產于福建省永春縣,發源地是永春獅峰巖。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主產于福建永春縣蘇坑、玉斗和桂洋等鄉鎮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處。
福建省永春縣地處戴云山南麓,境內群峰起伏,山地資源豐富,又是南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21℃,日夜溫差大,平均相對濕度77%。山地土壤以紅壤為主,PH值在4.5—6.5之間,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植茶。永春絕大部分茶園種植在山區和半山區,正應了“高山出好茶”這一茶諺。
永春佛手茶植物形態特點
佛手常年不開花、不結果,屬典型的無性繁殖茶種,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一芽三葉嫩梢平均重1.5克,為一般適制烏龍茶品種的1.3-2倍,單產高。佛手茶樹屬灌木型,中芽種,分枝稀疏,枝條細軟如蔓,披張到地,葉大,呈橢圓形,大的如掌,多水平著生,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主脈彎曲,葉緣鋸齒稀疏,缺刻較不明顯,葉色黃綠油光,葉緣略向背。
據國內外專家鑒定,佛手茶是烏龍茶中最為古老的茶種,其葉大如掌、形似香櫞柑,始種于佛寺,故稱佛手。在民間俗語,“茶佛一味”,蓋始于佛手茶。佛手品種分為紅芽佛手和綠芽佛手兩種,紅芽佛手樹姿較披張,嫩芽紫紅色;綠芽佛手樹姿稍直立,嫩芽淡綠色。
永春佛手茶采制工藝
永春佛手全年分四季采制。春茶在4月中旬-5月中旬;夏茶在6月上旬-6月下旬;暑茶在7月上旬-8月下旬;秋茶在9月以后。各季產量占全年產量比重,春茶為40%,夏、暑、秋茶各占20%。
制茶原料采摘標準是在新梢展開四至五葉,頂芽形成駐芽時采下二、三葉。一般是午后采摘,傍晚付制。
佛手茶的制造與一般烏龍茶相同,不過針對佛手葉面角質層薄,氣孔大而分布稀,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較強的特點,在正常溫濕條件下曬青宜輕不宜重,搖青時間和攤置厚度不宜過長過厚。
發醇適度、香氣達到高峰時,即行高溫殺青。殺青葉經過揉捻、初烘、初包揉后,針對佛手葉張大的特點,復烘復包揉三次或三次以上,較一般烏龍茶次數為多,使茶條卷結成干(蝦干)狀。
一般優質佛手常在連續晴朗天3-4天后,微有北風,青間溫度24℃左右,相對濕度75%左右的條件下制成。
永春佛手,所具備的營養物質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