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修剪的生物學基礎
茶村在生長過程中有較強的再生能力,每當它受自然災害侵害或人為修剪時,能使枝條的腋芽、不定芽以及根頸部的潛伏芽發出新的枝條,來維持生長活動,恢復其生產力。茶樹之所以能修剪,主要有賴于茶樹有如下一些基本生物學特性。
1、頂端優勢
茶樹與所有綠色植物一樣,其他上部具有趨光性,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此種特性使茶樹頂端生長常處于優先的地位,能獲得更多的雨露陽光,維持個體的生命。群體密度愈大,這種特性的表現愈明顯。
茶樹新梢在生長過程中,頂芽生長總是比側芽生長旺盛迅速,呈現明顯的頂端優勢,這在喬木型或小喬木型茶樹上表現更為突出。若用人為的方法剪去頂芽或頂端枝梢,剪口以下的側芽就會迅速萌發生長。修剪反應最敏感的部位是在剪口附近,也常常是第一個芽最強而依次遞減的。一般定型修剪能刺激剪口以下2-3個側芽或側枝生長,而臺刈可刺激根頸部的潛伏芽萌發。造成頂端優勢的生理原因,一種意見是,由于激動素容易集中在頂端所致。促進萌發的激動素,由根部合成,輸送方向與重力相反,部位越高,分枝角度愈小(即愈直立)輸導組織愈順暢,即獲得激動素愈多,生長勢就愈強。如果剪去頂端就改變了激動素的運輸途徑。使它向腋芽或側枝中流去,促進腋芽側枝生長。多數意見是,植物體內廣泛地分布著生長素,它既能促進植物的生長,也能抑制植物的生長。一般說來,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的生長。它的形成主要在頂端活躍的部分,從頂端制造的生長素不斷向下運送,側芽部分生長素濃度相對比頂芽高,所以就抑制了側芽的生長。由于濃度由上向下遞增,所以下部腋芽的抑制作用比上部強,如果剪去頂端,去除了生長素向下運輸對側芽的抑制作用,就提高了下部芽的萌發和發枝力。
頂端優勢還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在水平枝梢上,向上的芽雙向下芽生長勢強;下垂枝梢上,基部芽的生長勢就相對地比其他部位的芽長勢強。又如將直立枝梢經人為彎枝,頂芽生長勢由強轉弱,處于較高向上的芽生長勢增強。所以,頂端優勢又可理解為極性生長。茶樹頂端優勢的強弱,隨品種而異。據觀察,凡分枝角度小(即直立型)的品種(如政和大白茶)頂端優勢強。分枝角度大(即披張型)的品種(如鐵觀音、雪梨)頂端優勢弱。所以,在生長實踐中,修剪程度必須隨品種而相應改變。頂端優勢強的品種,宜重剪,頂端優勢弱的品種,宜適度輕剪。
但修剪對茶樹新梢生長所起的刺激作用會隨時間的進展而逐漸消失。因此在生產實踐上,每隔一定時間,就需要對茶樹進行一次修剪,促使重新引起刺激,這也是茶樹周期修剪的重要依據。刺激減退的速率受著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摸清。但它無疑與品種、生態條件、采摘制度、肥水管理和修剪技術等有關。一般說來,茶樹在高緯度或高山的氣候條件下,因生長較慢,其修剪周期較低緯度或平地為長。據斯里蘭卡報道,栽植在低地的采摘茶園修剪周期為一年半到二年,生長在高山的修剪周期為三年到五年一次。但最主要還應視茶樹新梢營養生長狀況以及能否適應機采和手采的樹相而定。
2、地上部與地下部相對平衡
茶樹是由樹冠和根系構成的對立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既表現了相互矛盾,又表現了相互依存的相對平衡關系。茶樹一經修剪,打破了它們之間的生理平衡狀態,從而引起茶樹地上部與根系,整體與局部之間發生變化。茶樹具有再生機能強的特性,修剪能使休眠芽或潛伏芽萌發出新的枝條,在加強茶園培肥管理的基礎上,新枝便迅速生長,以求得新的平衡。枝葉的旺盛生長,又促進了根系新的生長。兩者互相作用的結果,使茶樹保持旺盛的生長勢。俗語說"葉靠根養,根靠葉長",實質上反映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相對平衡關系。但是,平衡與不平衡都是相對的,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例如,每一次定型修剪后,打存了茶樹幼齡期的生長平衡,促進了枝葉和根系的生長。經過一段時間后,它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平衡。為了進一步擴張樹冠,這時需要再次通過定型修剪來打存這種新的平衡。從研究成果和生產實踐來看,中、小葉種茶樹定型修剪需要進行3次,歷時3年;大葉種茶樹如采用分段修剪,需要進行6-8次,歷時二、三年。茶樹其他生育階段,根據樹勢,也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周期性修剪。
眾所周知,形態變化是與生理變化相適應的,有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而形態變化就是新陳代謝的具體表現。由于修剪打存地上部與地下部的平衡狀態,必然會引起茶樹新陳代謝的變化。修剪剪去了茶樹地上部器官的小部分或大部分,減少了光合同化面積,使植株內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發生明顯變化,根據測定修剪植株根部的淀粉含量與對照(不修剪)比較,在較長時期內處于落后狀態。這是因為修剪初期減少了光合同化面,剪后再生生長所需的物質,還需動用根部貯藏養分。因此,剪后的促進作用,主要是因為減少了枝葉的數量,改變了根據部原有營養和水分的分配關系,使養分集中供應給保留下來的腋芽和不定芽。同時,通過修剪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提高了下部葉片的光合性能,從而促進了這部分芽的生長,延長生長時期,使新梢生長量和單葉面積增大,尤以定型修剪的幼齡茶樹表現最為明顯。
修剪的對象是茶樹枝葉,可是它的作用范圍并不局限于被剪的枝條,而是茶樹的整體。由于修剪減少地上部供給根系生長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同時,修剪造成的傷口,需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才能愈合,剪后地上部再生生長初期,枝葉的抽生,要消耗根部大量的貯藏養分。因此修剪對茶樹根系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幼齡茶樹,因根系尚未發育健全,對修剪的反應特別敏感。一般剪后根系的生長量,隨修剪深度加重而減少。以往文獻中,有關修剪能促進根系生和的論述是不夠確切的。從我所試驗測定結果看,與其說修剪能刺激根系生長,還不如說當根部貯藏足夠供自身和地上部枝葉生長的養分含量時,修剪才能刺激根的生長。當貯藏養分不足時,修剪初期根系生長便會受到一定抑制但當剪后地上部枝葉除供自身萌發生長外,已有一定的養分可供根系生長,這時修剪不僅能使地上部復壯,而且也相應地促進根系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生長。
3、芽的異質性
同一枝條上,從基部到頂端的各葉腋間著生的芽,由于形成時期、葉片大小以及營養狀況的不同,質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叫做芽的異質性。新梢不同部位的葉片大小均以中間的最大,兩端葉片則按一定的生理梯度下降,這種生理梯度不僅表現在葉片的大小上,而且也表現在生長時期和的長短,葉征內部物質含量,以及腋芽的飽滿程度上。新梢中部以上的腋芽,一般較易分化成花芽,由于花芽生育,它所爭奪的營養較多,這不僅直接影響營養芽的生長和發育,也使相應部位的葉片偏小,節間縮短。但從植物階段發育上來說,枝條下部的芽階段發育較上部年幼。階段性生理年幼的生活力較強,反之則弱。此外從形態結構上盾,基部葉著生角度由下往上變小,這是茶樹充分利用光能的生態反應。因此由基部芽形成的側枝角度比頂端的大。所以定型修剪時,一般采用低剪,選留基部階段發育年幼的芽萌發,同時也利用基部液芽分枝角度大于頂部的性狀,迅速擴大樹冠。
夏梢是在春梢基礎上萌發形成的。樹體的營養狀況相對不及春梢好。此時由于氣溫高,芽葉容易老化。期間又是花芽分化和果實膨大時期,因此夏梢生育狀況總不及春梢好。秋梢又由于養分積累少,在我國不少茶區又遇雨水短缺,后期氣溫下降,葉片較小,節間更短,秋末生長的芽梢,往往當年還來不及成熟。因此,一般說來,選留夏、秋梢作為修剪后留養的基礎總不及春梢好。
茶樹根頸部,是地上部與地下部營養集散的樞紐,不但隱藏著大量的潛伏芽,而且階段發育最年幼,每當樹冠頂端枝條育芽力減退時,根頸部的潛伏芽就能迅速萌發,形成節間長,葉片大的"徒長枝",顯示出茶樹自然更新的能力。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往往應用修剪的方法,剪去全部(臺刈)或產分(重修剪)衰老茶樹的枝條,就可刺激根頸部的潛伏芽萌發,促使樹冠更新,延長地上部旺盛的生長年限。
4、抑制生殖生長
修剪對生殖生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我們知道,新梢生長與花芽形成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茶樹枝條經過修剪后,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梢的營養生長,使樹體內部大部分養分轉注于營養芽,加上茶樹沒有特殊的結果枝,營養芽和花芽同時著生于枝條上的葉腋間,營養生長旺盛時,花芽則因營養不足,而影響了它的分化和形成。所以,一般不修剪的茶樹,主莖明顯,樹冠稀疏,花果較多。修剪在增強樹勢這點上,對成年茶樹,尤其是衰老茶樹,減少花果的效果更明顯,而且這種作用隨修剪時期不同而有差別。
修剪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花芽形成,抑制程度又隨修剪時期而異以春茶后修剪的茶蕾形成最少,與不修剪的比值為1:6。這種因時間的差異,與修剪離花芽分化期早遲有關。因為茶樹以第一輪新梢上的開花結實率最高,而春茶后修剪的茶樹,待新梢抽發至成熟時,多數枝條不能適應花芽分化的最適物候期要求,從而,減少了花芽分化數量。
修剪能抑制生殖生長的另一個重要生理原因是,樹體內水分和氮的含量,較之沒有修剪的類似部分的含量要高得多,而淀粉和糖的含理卻比不修剪枝相對要低。這樣,由于碳氮關系有利于營養生長,就不利于花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