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于唐而盛于宋!
飲茶史
回顧飲茶發展史,人們發現宋代的品飲方式最優雅,也最講究。這同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主導審美取向有密切關系。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由于對文化重視,文人的地位也相對較高。在文人為主導的社會里,飲茶也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與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
斗茶的標準
斗茶的標準,一看茶湯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以湯花色澤鮮白、茶面細碎、均勻為佳;二是看盞內沿與湯茶相接處有無水痕,以湯花保持時間較長,緊貼盞沿不退為勝,謂之“咬盞”,而以湯花渙散,先出現水痕為敗,謂之“云腳亂”。
黑釉盞
黑釉盞是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應點茶、斗茶的需要而大量生產。黑釉瓷器在我國幾乎與青釉瓷器同時出現,青瓷、黑瓷、白瓷的區別就是釉中含鐵量的不同。一般來說,青釉瓷器的含鐵量少于3%,而黑釉或者醬釉瓷器的含鐵量一般在4%-9%。
漢晉時期的浙江德清窯就以生產黑釉瓷而出名,到了唐代黑釉瓷發展很快,南方的婺州窯和北方的耀州窯生產的黑瓷都很有特色,但無論魏晉和隋唐,黑釉瓷均得不到官方的喜愛,原因之一可能是唐代的審美以白瓷和青瓷為重。
不過到了宋代,黑釉瓷器搖身一變,其地位一下提升,特別是以福建建窯黑釉盞為代表的茶具得到宋皇室的寵愛,并且成了貢品。這當然同程朱理學大師朱熹提倡的內省有關,同這一時期的審美取向有關,還同這時的點茶和斗茶的飲茶方式有關。
建窯
宋代的黑釉盞以建窯為代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宋代的貢茶院位于福建的建甌鳳凰山一帶,龍鳳團餅的生產也進一步刺激了建窯瓷器的發展。
宋人斗茶,將研細的茶末放入茶盞中,一邊以湯瓶注沸水下沖,一邊用茶筅擊拂,直至盞中茶呈懸浮狀,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盞口沿;最后,以“著盞無水痕”者為贏家。宋人斗茶,茶色以青白勝黃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對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盞最為要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認為“茶盞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