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碧水丹山
武夷山的人們常喜歡說,武夷山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一塊風水寶地。這塊寶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風景區那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從地理學上來說,武夷山屬于丹霞地形。遠遠望去,只見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態的巨大巖石山峰,在藍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燒的紅色火焰。令人吃驚的是,在這鋪天蓋地的紅火間,還夾雜著一塊塊相互連接的蒼翠樹林;峰巖下,是宛若玉帶般綿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則飄浮著棉絮般的潔白云霧。氣勢雄偉,景象瑰麗,變化多端,驚心動魄。
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現褚紅色,是因為巖石中鐵元素年長日久氧化的結果。武夷山巖石,主要是石英班巖,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等幾種。表層的土壤,則是富含腐殖質的酸性紅壤。這種土壤,正如古人所說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然而,僅有這種地表土壤還是不夠的。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丹霞地貌,整個大武夷山脈也都屬于丹霞地貌。盡管也都能生長茶樹,但是在品質上總是稍遜一籌。總缺少一點風景區核心帶,習慣上稱作“正巖”地區所產茶的韻味。事實上,正巖茶之所以品質特別優異,在地理環境上,還有其特別的地方。
除了地形表土外,經緯度、海拔、氣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景區處于北緯27 43,,東經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屬于中海拔地區。而一般來說,中國的名優茶,特別是烏龍茶,幾乎都產于這種海拔地區。氣候則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溫度在18—18,5之間。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二、一巖一茶
這只是一般的自然環境條件。事實上,巖茶的生長,還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環境。深入茶園考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茶樹,都種在坡崖中石塊壘起的梯臺上,或者狹長的峽谷間,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頂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園一樣成片連畦。茶樹的周圍,一般都是懸崖峭壁,或者雜樹野草。形成一種既有陽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環境。這就是專業上所謂的“漫射光”。漫射光避免了紫外線直照,對形成巖茶大紅袍的特殊品質至關重要。
正巖區的植被也非常特別。因為巖石多,土層薄,高大樹木很少,多為矮小喬木和灌木叢,其中有許多桂花和杜鵑;而在巖壁和溪澗邊,則有許多野生四季蘭和菖蒲。這一來,一年四季,空氣中始終彌漫著一股清新的花香,對巖茶的香型產生一定影響。
正巖茶區小環境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因為多在峽谷間,云霧易聚難散,所以空氣濕度大,年平均濕度在80%左右。這種小環境,為茶樹提供了特別的生長條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種茶樹,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一些變異。這也是武夷巖茶“巖巖有茶,茶各有名”的緣故。據有關資料,武夷巖茶菜茶品種之名,竟多達8、900多個,僅慧苑巖一處,就有200多個。
當然,這么多巖茶名稱,并不意味著就有那么多的品種。也并不意味著品種之間的差異大到一眼就可分辨的地步。事實上,除了像肉桂,水仙,白雞冠等少數幾個品種之外,絕大多數巖茶品種在色香味方面的差異是非常微小的,有的幾乎就沒有區別。然而,不管怎樣,就它們的共同品質來說,一般都會超過其它地方種植的同樣品種。
三、宜茶之地
盡管如此,就整個大武夷山脈來說,除了風景核心區之外,仍然有許多宜茶之地,也能生產很有韻味的優質巖茶。武夷山人沿襲歷史傳統,將景區核心區所產茶稱為正巖茶,核心周邊高山區所產茶稱半巖茶,溪洲平地所產茶稱洲茶。一般的看法是,正巖最佳,半巖次之,洲茶又次之。但是因為茶葉品質除了跟地理氣候條件有關,還跟茶樹品種、制作工藝有關。正巖茶如遇天氣變化或制作工藝問題,品質也會受影響。而如半巖和洲茶,如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好,品質也會特別好。比如說曹墩村所處位置在半巖區,但歷史上也是出好茶的地方。我到那里去尋茶,果然發現不少品質相當優異的巖茶。不僅如此,我甚至在洲茶區的井水村,都購到過巖韻很顯的農家茶。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與武夷山風景核心區地理氣候條件類似的地區,都是宜茶之地。也許未必能生產出與正巖茶一模一樣的茶,但只要加強各個因素的配合,肯定也能生產出好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