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時期(1804~1818)一般的市民對煎茶也開始感到興趣。在1783至1786年之間,日本整個國家遭受了嚴重的饑荒,城市人口幾乎絕跡。1788年,京都的一場大火把災害推向了頂峰,將皇宮化為灰燼,二百二十多個祠堂,一百二十八個佛教寺廟,十八萬三千所房子全部遭到摧毀,幕府對這樣的情形沒有足夠的反映,導致整個國家陷入嚴重的金融、經濟管理的危機。
1788年松平定信(1759~1829)被任命為最重要的首相,他透過嚴格的政策成功地使國家振興,消費猛然增長;這個時期沒有像風暴或瘟疫這般的災害,農作物的產量得以保持整個國家進入到一個消費自由的鼎盛時期。隨著經濟的復蘇,人們又開始愿意把錢花在煎茶時所用的器皿上。
同時一般市民也開始以煎茶方式品茶,簡單的模仿自己所見的文人或知識份子,學習其煎茶的手法。在一般市民眼中,這是一種很紳士且具有文化的行為,因而紛紛爭相模仿。
初期一般市民煎茶時幾乎完全模仿這些文人雅士,僅有一套固定的方式。直到文政時期,開始添加自己的想法,制定出許多泡茶的規范,演變各種茶道派的發展,煎茶道也呼之而出。
煎茶道在泡茶時,除了使用的高品質的茶葉,還要求時間的掌控,嚴格的水溫控制,細心且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使茶葉精致優雅的香味散發出來。
日本的煎茶指的就是綠茶,盛茶的茶壺卻有講究,叫‘急須’,形狀小巧玲瓏,其把柄與壺嘴成直角,扣在指上淺斟慢酌,方能品出茶中的甘味和澀味,如此慢工細活的道具,偏要叫它‘急須,真是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了。
分頁
在當時文化時代(1804~1818),煎茶道的流行下,人們也開始注重煎茶器皿的使用,用來燒水的鐵瓶也漸漸得到使用,只是當時的煎茶器皿都很簡潔,鐵瓶也不例外,到了后來煎茶的興趣延伸到京都的常民以及富有的商人時,情況有所改變,鐵瓶的造型逐漸豐富起來,以采用脫蠟法制造的高浮雕裝飾物具有文人風格的鐵瓶來作為煎茶器皿,深受當時煎茶熱衷者的喜愛。
1835年,在江戶的茶商山本加兵衡把永谷宗圓創造的備茶方式進一步的發展。他是第一個在茶樹間置放涼棚,使茶葉置于陰涼處。同時他還發明了一個快速將蒸茶弄干的技術,當時這種品質高的茶葉稱為「玉露」。
『玉露』是煎茶中最上乘的,因為葉片采用蒸汽蒸煮的“蒸青”技術,外形綠得讓人賞心悅目,這就像我們早春時節喝的“頭茶”,等而次之的叫做“番茶”,再次的叫做“焙茶”·····
據說,日本人古代只喝抹茶,當時流行于武士間的抹茶道,是典型的武人文化;而喝茶原本是文人墨客間的雅事,于是,京都一代的文人墨客爭相以喝茶為時尚,還攥寫出第一本有關煎茶的專著《青灣茶話》,終于也喝出點道道來,形成了煎茶道,與武人的抹茶道相抗衡,但這已是遲至江戶時代中晚期的事。
煎茶道不像抹茶道那樣繁復華美,它尊重美,但以簡潔為美,提倡“和靜清閑”,即和諧、尊敬、公平、誠信,特別注重喝茶時肉體與精神的舒展,使之漸臻無我之境,當然,要得到這樣的心境,絕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