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茶。武夷山靈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巖茶,品質優異,馳名中外。它是世界四大茶類中的中小葉種茶樹之代表,又是烏龍茶類之始祖,位居中國十大名茶之前茅,倍受世人之青睞。
姚月明(1932~2006)老人把他一生中的50多年時光交給了巖茶,并成為武夷巖茶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關鍵人物。姚月明,1932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53年,風華正茂的姚月明于安徽農業大學茶葉專業畢業后,即分配到當時全國三大茶葉試驗場之一的崇安茶葉試驗場任試驗組長,成為該茶場第一個科班出身的茶葉專業大學生,挑起了武夷巖茶科研帶頭人的擔子。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才成立不久,由于歷經長期的戰亂與動蕩,曾經輝煌一時的武夷山茶業處在歷史低谷期。當時崇安全縣茶葉產量不到1000擔,僅是現今武夷巖茶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年輕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場的恢復性建設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實踐中去。他負責規劃勘察設計了中國第一個有著4000余畝茶園的機械化茶場──崇安茶場。幾十年來,他的科研成果可謂碩果累累,六十至八十年代,經他一手攻關的烘青綠茶被定名為崇安茶場高級蓮心,作為當時國家的主要外交禮茶,武夷水仙被評為農業部部優產品。他先后進行武夷名樅、武夷茶區病蟲害調查及武夷巖茶耕作法等多項專項調查。1958年,他設計使用了本省第一條萎凋槽和四鍋聯炒式殺青機,1959年設計了烏龍茶專用第一臺"雙列聯動搖青機"。
1983年前后,作為當時最大龍頭企業的崇安茶場陷入困境,企業負下200多萬元的巨債,當時的崇安縣領導找到姚月明,讓他出任場長,帶領企業脫困。1984年初,姚月明受命于危難。他帶領銷售人員北上東三省、上海、南京,南下廣州、廈門等地,把庫存4000多袋茶銷售一空,茶場終于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場里經營開始好轉。之后,姚月明又用了兩年時間,還清270多萬元的舊債,并蓋了價值200多萬元的廠房。
1987年,企業經營走上正軌,姚月明按約辭去場長職務,仍回他的書齋搞科研。
武夷山這一方茶葉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葉界的專家學人。幾乎全國所有茶葉權威都在此呆過。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就在武夷呆過10年之久。吳先生去世后,全國茶葉界三大權威:制茶權威陳椽教授、栽培專家莊晚芳教授、茶葉化學專家王澤農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長住過。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導師。
1953年,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無可救藥地癡迷上了這方山水和山水中的茶葉。
在安徽農業大學時,姚月明是陳椽教授的得意弟子。畢業時,陳教授建議月明留校任教,年輕的姚月明認為,要認識茶,就得到她生長的地方去。于是他被分配到了崇安茶場。三年之后,陳老先生來到茶場,邀請高足回校任教。武夷巖茶豐富的品種,獨特的品質令姚月明著迷不已,哪里肯輕易離開。陳老無奈讓步:再給你7年時間。7年之后,陳椽老先生如期而至。沒想到他又失望了。姚月明的投入和努力并沒有白費,而是得到了豐厚的回饋,他對巖茶在海內外聲名的傳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961年5月,陳椽教授叫不回弟子,只好采取折衷的辦法,安排姚月明到安徽農大給他茶葉系1-4年級400多名學生匯報10年來的科研成果。幾場報告下來,這個系掀起了武夷巖茶熱,3個畢業班的100多名學生都要求畢業論文寫武夷巖茶,姚月明成了這100多名學生的論文指導老師,一時竟無法脫身。
1961年,中國農科院在杭州召開年會,會上給了姚月明3個課題,一是武夷巖茶基礎理論研究﹔二是武夷巖茶初制機械化研究﹔三是武夷巖茶新工藝研究,并給了13萬元的經費和15年時間,由安徽農大、浙江農大和福建省茶葉研究所配合姚月明完成這個課題。之后幾年,每年到茶場協助研究和實習的大學生都有二三百號人,崇安茶場一時間在全國茶葉界盛極一時,而武夷巖茶也隨之聲名遠播。
姚月明對大紅袍的培育研究從五十年代初就開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隨葉鳴高和陳書省兩位老茶葉專家在武夷山進行武夷名樅調查。這期間,姚月明從大紅袍母本上剪了幾根長穗,扦插在實驗場辦公室后面,并且已經存活兩棵。1958年這里建機場,這兩棵珍貴茶苗不幸被拔除。
1967-1969年,姚月明被迫離開茶葉實驗室,在茶場農業區內種水稻。姚月明偷偷利用業余時間培育大紅袍。培育出來后沿用吳覺農先生當初的命名"北斗一號"。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大紅袍開始供應外貿,但數量微乎其微。隨著科學技朮的日臻成熟,無性繁殖技朮的廣泛應用,如今,武夷山許多茶農都有種植大紅袍,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幾十畝。但是,由于姚老與大紅袍這種異乎尋常的關系,由他親手監制的大紅袍還是要比其它的大紅袍貴上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簽名制作的大紅袍也僅20來斤,成為各地茶商爭相競購的奇貨。
5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如今,安貧樂道的姚老與老伴居住在武夷山市府大院的一套兩居室的蝸居內。他依舊每天都很繁忙,特別是每年的3-7月,采茶制茶期間,他每天都巡走在茶園和工廠之間,無償為茶農提供技朮指導。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巖茶的悠長的韻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體和靈魂,甘澤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壞。
姚月明,這位武夷巖茶的泰斗,一生與武夷巖茶結下了“生死情緣”。無論是在事業鼎盛時期,還是隱歸階段,他都執著地進行武夷巖茶研究,在武夷山這個山溝溝里一呆就是50余年,其精神、其情愫令世界茶人為之敬佩。
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巖茶的悠長的韻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體和靈魂,甘澤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壞……
姚月明致力于巖茶的研究業五十余年,一直工作在第一線上,為嚴把武夷山茶區各種茶葉的質量關,每天品飲各類茶種四百余泡,并向企業及茶農講解、傳授巖茶培植和制作知識。這充分體現了姚老對武夷山巖茶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姚老雖是業內公認的巖茶泰斗,但他卻從不以名人自居,不管任何人,只要熱愛武夷巖茶就會得到這位泰斗毫無保留的言傳身教。并且,作為茶業界的老前輩,他德藝雙馨,育茶、育人。他的弟子趙泉山在北京創建北京武夷山茶葉有限公司時,姚老親臨,并特意叮囑趙泉山:“要學茶,先學做人,不得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坑騙顧客,要對得起顧客、對得起武夷山巖茶、更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姚老的肺腑之言,也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這就是武夷山巖茶和武夷山茶人,武夷山巖茶的茶香使人陶醉,武夷山茶人的精神讓人尊敬,不管是武夷山巖茶還是武夷山茶人都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