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中唐后 期著名詩人。他一生為官,但仕途坎坷。他早期傾向于儒家思想,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非常重視詩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貶滴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后,心靈困苦,為求梢神解脫,他開始接觸老莊 思想與佛法,“常與湊、滿、朗、晦四禪師為伍,追永、遠、宗、雷之跡,為 人外之交”。58歲時借病辭官到了洛陽,與嵩山如滿和尚結香火社,過著“或 伴游客樂,或隨山僧夜坐禪”的半隱居生活,因此,其思想深受儒、道、佛 三教的影響。現存其詩作二千八百余首,其中涉及酒的九百首,涉茶詩六十多首。白居易愛茶至深,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 酒后索茶,有時睡下還要索茶,而且還善于鑒別茶的品質,自稱“別茶人”。
詩人如此愛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當時朝廷曾下禁酒令,長安 酒貴,酒風有所減弱;其次,中唐后貢茶興起,《茶經》問世,飲茶之風已在。
文人生活中逐漸流行;此外,飲茶不僅具有解渴清神的功效,更能怡情養性。 詩人在仕途失意時,茶便成了慰藉悲苦,抒放性靈,堅守“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人生信條的伴侶,這也是唐宋大多數詩人愛茶的緣由。白居易一生中,種茶、煮茶、品茶無所不能,在茶事活動中,選茶、擇水、備器一 絲不茍,他在生活中踐行陸羽所倡導的“精行儉德”茶美學思想,并在此基 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茶的審美層面,將茶之美生活化,以茶溝通儒、道、佛, 并從中尋求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