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 也是詩的國度。中國人歷來愛飲茶, 日常生活離不了它,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性詞人, 不但詩詞寫的出色, 愛好金石, 而且同樣喜歡飲茶。
其在《〈金石錄〉后序》中就說過“眾性偶強記, 每飯罷, 坐歸來堂烹茶, 指堆積書史, 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 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 至茶傾覆懷中, 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雖處憂患困窮, 而志不屈。”。
①可見, 只要有書可讀,有茶可飲, 即使過著這樣平淡、簡單的日子她也心甘情愿。
李清照的詞作中涉及到飲茶的不多, 但是我們也可從中窺探到北宋、南宋時期的飲茶習俗和風尚。
作品一:【小重山】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 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 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 著意過今春。
注解:上片是敘述晨起飲茶憶夢。紅梅吐蕊, 碧草盈門, 一派早春景色。面對春景, 一邊煮茶一邊追憶晨夢,思緒萬千, 無限憧憬, 卻不料都“驚破”在一甌春茶之中了。這里“碧云籠碾玉成塵”指的是在碧云籠內蒸茶、碾茶的過程。
唐宋時制茶流程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茶葉蒸熟后, 搗碎做成餅, 再用繩子串起烘干, 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 也稱“末茶”) 放在鍋里煎煮, 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陸游在《初夏》詩中就提到“閩川茶籠猶沾及, 肺渴朝來頓欲蘇”。
②李清照詞中的“碧云籠”可能就是蒸茶的一種器具, 說它是“碧云”, 是因為這種蒸籠大多是用青綠色的竹子所做。“碾玉成塵”說的就是碾茶的過程。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 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 茶碾和茶羅。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制成, 上等者為橘木, 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 中間剜空成圓孔, 正好容“墮”; 碾墮是一塊圓木, 在中間安上輪, 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 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 也專門設有一章為“論茶器”
③說到當時的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秦觀《秋日》詩有“月團新碾渝花磁”
④句說的就是用外方內圓“月團”形的碾盤把蒸好的茶餅碾碎的過程。
作品二:【鷓鴣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 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 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樽前醉, 莫負東籬菊蕊黃。
該詞也提到了品茶憶夢, 但卻是另一種境界, 是在借酒澆愁。按往昔習慣, 酒闌人夢, 憑茶苦以解酒, 清醒再嗅嗅瑞腦香味以爽心開懷。可現在流亡在外, 哪來這種條件享受?還不如“隨分樽前”醉倒, 可別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了。
關于“團茶”, 《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 “太平興國初( 公元976年) , 特制龍鳳模, 遣使臣即北苑造團茶, 以別庶飲。”當時有大龍團、大鳳團, 后來又有小龍團、小鳳團, 皆“團茶”。
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等記載, 宋代名茶計有90余種。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
作品三:【攤破浣溪沙】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 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 木犀花。
注解:上片的意思是: 沉疴稍愈, 鬢發也霜白稀疏了, 因為體力不支, 只得臥看殘缺的月亮爬上紗窗。這時還不能飲茶, 而只能飲豆蔻熟水將息條理。
“熟水”是宋人常用的飲料之一。《事林廣記》別集卷七載有諸品熟水, 內有《造熟水法》云: “夏月, 凡造熟水, 先傾百煎滾湯在瓶器內, 然后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 則香倍矣。若以湯泡之, 則不香矣。”, “豆蔻熟水”即以“白豆蔻殼洗凈, 投入沸湯瓶中, 密封片時用之”, 且每次用七個即可, 多用則“香濁”。
陶谷《清異錄·茗門》“茶百戲”條云“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 使湯成物象者, 禽獸蟲魚花草之屬, 纖纖如畫, 但須臾即就散滅, 此茶之變也, 時人謂之‘茶百戲’。
⑥“生成盞”條則具體記錄了福全和尚嫻熟的分茶技藝: “能注湯幻茶, 成一句詩, 并點四甌, 共一絕泛乎湯表。小小物類, 唾手辦耳。”
⑦福全對這種“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的“通神”之“湯戲”, 自意“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 即認為自己的分茶技藝在唐代“茶圣”陸羽之上。陶谷由五代入宋,他所宣揚的這位分茶高手福全和尚當為五代人。后來, 分茶技藝在飲茶習俗中更為盛行, 并常為詩詞所反映。
作品四: 【轉調滿庭芳】
【轉調滿庭芳】
芳草池塘,綠陰庭院,晚晴寒透窗紗。玉鉤金鎖,管是客來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盡,猶賴有梨花。
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極目猶龍驕馬,流水輕車。不怕風狂雨驟,恰才稱,煮酒箋花。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
這里的“生香薰袖, 活火分茶”提到的也是分茶的情景。
簡短的茶詞與茶詩是宋代文人精神風貌的寫照, 浸潤著宋代文人的人格理想,顯示出宋代文人精細享受生活的雅趣。
李清照對茶的飲用更超脫了一般飲用的需求, 進入了身心境界的極致體驗, 在一具一壺, 一品一飲中尋找自己平樸、自然、神逸、崇定的境界。可以說, 茶滋養了她, 豐富了她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茶詞的催化使飲茶習俗成為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現象,不斷地被雅化。通過李清照作品形象的描述, 我們也可在其作品中悟出陣陣清香。
注釋:
①[ 宋] 李清照著.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②⑧[ 宋] 陸游.陸游集.中華書局, 1976.
③[ 宋] 蔡襄著.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④[ 宋] 秦觀著.淮海集簽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⑤[ 宋] 陳元靚著.事林廣記.中華書局, 1999.
⑥⑦[ 宋] 陶谷撰.清異錄.中國商業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