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近七十萬個村莊,居住著七、八億農民,其中,位于杭州市西湖區的龍井村是個頗有特色的村莊,那里出產的西湖龍井茶世界聞名,被譽為“中國茶鄉第一村”。龍井村以茶聞名,那里的人世世輩輩都從事著與茶有關的活動。
繆雅琴是龍井村一個茶農,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依靠種茶、賣茶,精明的她逐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不過,剛開始的時候也并非一帆風順。
“開始呢,有點怕,(擔心)這么多茶葉賣不掉。我就到(杭州著名旅游景點)西湖邊去拉客,做過野導游,拉那些臺灣人啊、香港人啊,要不要買茶呀,到我們家里來喝茶。”
憑借著優質的龍井茶和豪爽的性格,到繆雅琴家里買茶的客人逐漸多了起來,喜歡結交朋友的她也開始真正了解自家茶園的價值。
“認識一些好朋友,他們告訴我,你不能這樣賣,特別像那些臺灣種烏龍的,告訴我,你應該像我們這么做,把茶葉拿出來的時候不要只拿一種,最好的,最差的全部拿出來,一種一種地介紹給人家,有的客人也許喜歡喝好的,有的喝中檔的,有的客人沒有經濟條件喜歡買便宜的。喝了以后你給他們留個地址,那個時候沒有電話,他喝得好會給你寫信,你給他郵寄,你會認識很多好朋友。”
按照朋友們的建議,繆雅琴按照不同的采摘時間、不同品相,將茶分為高、中、低檔,以適應不同需求的客戶。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員、商品流動更加頻繁,茶色翠綠、甘醇爽口的龍井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鐘愛。從國內外政要、企業老總到普通百姓,繆雅琴有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客戶,每年她家的茶都供不應求。
從愁賣不出去到愁不夠賣,繆雅琴必須有新的轉變,為了擴大產量,她和她的家人盡量擴大自家茶園的種植面積。
“我們茶園是這樣的,一個人一股,我家是我婆婆、我們夫妻兩人加一個小孩,共四個人四股,三畝多茶地,然后把我們以前種菜用的自留地,然后我們自己又開了一些荒,所有的都種上茶,現在大概有七八畝(0.46-0.53公頃)茶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實施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改變之前集體管理的生產方式,轉向由農民自我管理、生產、分配和經營。包產到戶以后,龍井村每家每戶的茶葉都轉為自產、自銷,積極性空前提高。
說起當年的包產到戶政策,龍井村村民委員會主任錢衛國至今印象深刻:
“1984年承包到戶以后,這個政策確實好。好在哪里呢?農民都富起來了,經濟條件好起來了。以前有沒有想過花三萬多的錢我去買個摩托車?根本沒想過,之后達到了,后來方方面面政策更加好了,我下次能不能有機會買個寶馬汽車?(當時)想都不敢想的,可現在都達到了。”
從不敢想到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今天許多看似普通的事情,對當年一窮二白的繆雅琴來說卻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并竭力為之奮斗的目標。
“(當年想)一定要買個冰箱,因為買點菜什么的會浪費,一熱就會餿掉。我還記得買液化氣和煤氣灶,因為以前都是燒柴火,要不就是煤餅,每次客人來要燒一個好的菜又來不及,我一定要想辦法買個煤氣灶,買個液化瓶,第一個夢想就成功了。之后,(感覺)電風扇太熱了,要裝個空調,一年一年的夢想就這樣實現了。自己認可自己,我已經做得蠻好的,我把我的茶葉銷得很好,而且客戶也蠻認可我,我說我很好,我很開心。”
在龍井村,每年最忙的時候是三、四月份,那個時候正是采茶的季節,也是客人買茶最集中的季節。進入五月,茶葉已經賣得差不多的繆雅琴要給自己放放假。
“茶葉一結束,我已經走了好幾個地方玩了,我去了泰國,去了(山西)平遙古鎮,去了安徽。如果家里還壓了很多茶,我會急死的,我是個急性子。茶葉賣掉了,都變錢了,然后再拿這個錢到外面朋友那里投資,又變錢了。”
如今,繆雅琴家每年賣茶的毛收入能達到八九十萬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她家年收入已能上萬,成為當時先富起來的“萬元戶”;1999年,繆雅琴花25萬元買了第一輛汽車——桑塔納2000,現在家里有三輛車,幾乎人手一輛。
在龍井村,漫山遍野都種植著茶樹,且歷史悠久,公元1762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品嘗西湖龍井茶,飲后贊不絕口,并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如今,這十八顆古老的茶樹依舊旺盛地生長著,并成為龍井村的一個旅游景點。
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茶文化氣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茶葉朝圣者和游客。近幾年,除了賣茶葉,龍井村出現了許多提供餐飲服務的農家樂。
繆雅琴家里也蓋了兩層樓的農家樂餐館,不過,與別人家的農家樂不同,大部分的時間里,大氣的繆雅琴把餐館作為以茶會友的場所,為客人提供休息、聊天的地方,在這里,贏利是次要的。
“這么多年賣茶自己得出一個心得:信譽和質量。質量好了,信譽好了,還有就是做人,一定要有舍得。所以,所有的朋友到我們家來喝茶我全都是免費的,這是我們家的宗旨。不能說喝一杯茶一定要多少錢,不能這樣的,一定要回報他們。這樣的話我的朋友會越來越多。”
來的客人、朋友越來越多,為了能夠更好地為他們講解西湖龍井茶,增加茶的附加值,只有初中文化的繆雅琴很早就開始了學習茶的知識。
“到新華書店買了許多關于西湖龍井茶的書,還有西湖民間故事的書,因為之前我對茶一點都不懂,講不出那個道理,然后我每天學,學了以后我就很會講,什么茶葉比較好,茶葉好在哪里。”
最近,年過半百的繆雅琴正在備考高級品茶師職業資格考試,擁有大量實踐經驗的她正努力從理論方面提升自己,從而成為真正的茶專家。
“我這么老了,按理說不要再去學了,但是這是我的夢想,我還是要去學一學。最難的就是論文,我考不出來,但是我要叫老師幫我的,我沒文化的。你要讓我講講,我隨便講講好了,茶葉好壞我肯定講得出來。因為三十多年的茶葉弄下來肯定是沒問題的。等我學好了,我要讓我女兒去學。”
繆雅琴的女兒今年三十歲,之前到英國留學讀碩士,學習金融與貿易。回國后,在繆雅琴的堅持下,女兒留在龍井村幫她打理生意上的事情。
“(女兒說,)我讀了這么多的書我要去找工作,我說你不許去,你要傳承我茶葉的這個技術,因為我們畢竟要老呀,我這么多地給誰呀?是不是啊。以后如果不來接我們的班怎么行呢?畢竟咱們的龍井茶是世界聞名的,盡管你是女孩子,但是你要擔當起男孩子的重任(笑)。”
事實上,對于女兒的下一步發展,繆雅琴是有自己的計劃的。
“我說,等你在這里學個五六年,把茶葉的知識學會,你會認茶了,懂茶了,把這些學會了,你再把你學的做生意用的外貿、金融知識相結合了,你就可以走出去了,以后把茶葉銷到世界上去,到國外做茶葉貿易。一個女孩子把所有的東西學在手上,你不做是你福氣好,等要你做,你什么都不會,你就苦了。”(記者吳敏、卜衛軍、林偉大、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