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記者到安龍縣龍山鎮巧嶺村采訪。漫步在村里3500畝板磨茶葉基地時,只見眼前的茶樹在陽光照耀下,鮮嫩的茶葉翠綠欲滴,忙碌的茶農穿梭在這“綠色銀行”里,好一幅美麗的山村畫卷。
“以前我們這里都是雜草叢生的荒坡、荒地,在羅支書的支持下,我利用荒地種了12畝茶樹,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過上了幸福生活。”正在給茶樹除草的村民陳永飛如是說。這是羅朝順引領巧嶺村鄉親種茶奔小康的一個縮影。
位于龍山鎮西南面的巧嶺村,海拔在1500米到1600米之間,氣候溫和濕潤,有富含有機質、含堿量低的好土質,加上云霧繚繞,水源未遭任何工業污染,是培育茶葉產業的“風水寶地”,可是長期以來,鄉親們卻守著這“風水寶地”喊窮。
2008年10月初,浙江茶農安真華投資10萬余元,在巧嶺村建起了12畝茶葉苗圃,培育大佛龍井茶、西湖龍井1號、龍井43號等系列茶苗,并租荒山種茶。羅朝順看到安真華承包村里50畝荒山種茶有效益后茅塞頓開,決定帶領鄉親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2009年年底,時任龍山鎮黨委書記的李開斌給羅朝順“布置”了“帶富作業”,要羅朝順自己種50畝茶樹,以示范作“身教”,以經濟效益“說話”,引領鄉親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說干就干,羅朝順等3名敢“吃螃蟹”的黨員,率先從安真華處買來西湖龍井1號、龍井43號茶苗試種了30畝,成為鄉親眼里的“試驗茶園”。
羅朝順初種茶,因缺乏管理技術,茶葉產量低并且收入微薄。為提高種茶效益,他買來茶樹種植書籍,認真自學,不懂的向安真華請教,并積極參加縣、鎮舉辦的種茶培訓班,經過多年的摸索,掌握了一套自己的“種茶經”,并成為村里有名的“茶醫”。
村民陳永飛,原靠打零工和做農活維持生計,住在低矮的老屋里,因家庭貧困到了38歲仍孤身一人。在羅朝順的幫助下,種茶種出了“真金白銀”,前年修起了110平方米的大平房,去年與本村的楊芬結婚,成了村里鄉親眼里的幸福家庭。“沒羅支支書的幫助,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陳永飛心存感激地說道。
“要是當初沒有羅支書為我擔保,我也發展不到今天的樣子,我現在種有40畝茶樹,收入在10萬左右。”一談起羅朝順帶領群眾致富的事,陳永興激動地說道。陳永興2010年種7畝多茶樹,次年準備新增13畝,因缺啟動資金,跑鎮里的信用社多次,但找不到擔保人欲放棄種茶時,羅朝順主動給他作擔保,貸得1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圓了他種茶奔小康的夢。
2010年以前,僅有小學文化的村民羅廷良走南闖北到過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打工,在外苦苦打拼整整6年也沒能富起來。回家過春節的時候,他看到鄉親們種茶過上了幸福生活,主動找到羅朝順,請求傳授種茶技術。在羅朝順的幫助下,羅廷良2011年12月開始試種2畝,現種有安吉白茶4畝,即將進入盛產期,預計年收入2萬元左右。
羅朝順現在種有安吉白茶80畝,年純收入在15萬元以上,是村里的種茶大戶。在他的帶動下,村民掀起了種茶的熱潮,全村共種有安吉白茶、大佛龍井茶、西湖龍井1號、龍井43號等品種3500畝,年產值已逾1000萬元。“原來群眾對種茶有顧慮,我發動全村黨員帶頭,群眾看到我們種茶見效益了,紛紛也跟著種植起來。”羅朝順如是說。
因創業帶富有功,2011年11月,羅朝順當選為安龍縣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三年來連續被安龍縣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被黔西南州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并成為黔西南州首批“創業帶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