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說到飲茶,指的是茶葉的茶,立即浮現在人們腦海里的形象大約都少不了這樣的部分:開水中沉浮著的茶葉。這茶葉,論顏色,有綠茶、褐茶、紅茶等;論品種,有龍井、毛峰、碧螺春、鐵觀音、烏龍、普洱等;論造型,有片茶、珠茶、繡球、銀針、沱茶等。泡開之后,每一種茶又都各有形狀,各呈姿態,各顯顏色。顯然,如今飲茶,觀賞茶杯中各種茶葉變化豐富的形狀、姿態、顏色,也是一種享受。
但是,這種看得見茶葉在水中沉浮的飲茶方法,并不是古已有的。清代學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專門說到這個問題。他說,古人雖然十分講究品茗,對茶具、煎茶方法都加以詳細的研究,并且寫成著作。但是,龍團、鳳餅之類,都是碾碎之后才煎煮、飲用的。他對此表示不能理解,“非惟煩瑣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無存”。顯然,他更贊成“直取名芽,投以瀹水即飲”的方法,也就是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飲用方法。
唐宋時期,飲茶方法都類似今天的沖泡抹茶。先用茶臼將茶葉碾碎,然后放入沸水中煎煮,攪勻。所謂飲茶,是連開水帶茶葉一同咽入肚子的。相傳趙州禪師有一句口頭禪,叫“吃茶去”。古人是真正的“吃茶”。今天通行的飲茶方法,其實應該叫做“喝茶葉水”。因為,茶葉并不喝進肚子里去。或許,古時候的連葉帶茶一同進肚子的飲茶方法,跟神農氏嘗百草、日中七十二毒、遇茶而解的故事有關系,古人認為茶葉是可以解毒的藥材,所以不能浪費,像今天這樣泡過之后即隨手丟棄,就有些可惜。
那么,今天這種浪費但方便的飲茶方法究竟起源于什么時代,由什么人發明的呢?梁章鉅引用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的記載,認為應該起源于明代,發明人就是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萬歷野獲編》記載:明代初年,各地進貢茶葉,其中建寧、陽羨進貢的茶葉為上品,當時沿襲宋代的做法,所有進貢的茶葉都要碾碎之后,揉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認為這種做法是浪費百姓的勞力,下令停止龍團制作,直接進獻芽茶。芽茶分為四等,依次為:采春、先春、次春、紫筍。由此看來,洪武二十年是中國飲茶史的一個轉折點,意義重大。朱元璋是這種新式飲茶法的發明人,貢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