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明: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琪明茶葉研究所創始人、韓國國際茶葉研究所名譽所長,1974年起于茶廠工作至今,從事茶葉栽培、制作、審評30余年。
好茶求清、新,并通靈。人人都品茶,但卻少有人知,一泡好茶是怎樣制成的。其實,在每一泡好茶的背后都有一個神秘的人物———制茶師,在茶葉的制作過程中,其品質的高低,制茶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期開張的“訪茶三人行”欄目特邀全國茶葉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高級評茶師陳郁榕以及骨灰級茶葉發燒友林緯先生與本報記者一起探訪制茶名師,我們將一起走進武夷山、安溪等地,為讀者逐一揭開制茶師的神秘面紗……
“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新芽”,武夷山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的圓滿結束,也讓越來越多的世人了解并愛上武夷巖茶。武夷巖茶趨勢如何?制作工藝路在何方?近日,本報記者與茶葉專家陳郁榕、茶葉發燒友林緯共同走進了武夷山制茶名家王順明的家,探訪這一甘醇可口、回味悠長的武夷巖茶。
一泡好茶如何制成?
何旌:您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其中應該有些特別的感悟。那么在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上是否存在誤區?
王順明:在茶的制作技術性與藝術性上,武夷巖茶應首居第一,尤其在烏龍茶的整個制作過程中更是千變萬化,會產生很多令人陶醉贊嘆的色、香、味、形的欣賞境界。好的武夷巖茶必須具備優生態、良好的樹種、精湛的工藝。特別是制作環節,可稱之為“環環相扣、環環重要”。如果一個制作師傅太想掙錢,心浮氣躁,那么肯定出不了一泡好茶。過于注重茶之香氣,可能引導制作師進入一個誤區,所謂“活甘清香”,與安溪鐵觀音不同,武夷巖茶以水為主。武夷巖茶與安溪鐵觀音不同,安溪鐵觀音有掀蓋即香的特點,而武夷巖茶有香溶于水的特點,此外,所謂“杯中過三香”,蓋杯香、掛杯香、口齒留香。此外,“懶肉桂、勤水仙”,在制作過程中,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制法,其中很多環節被忽視,也是制不成一泡好茶的主要原因,因此武夷巖茶的制作還很需要勤練內功把好制作關。
陳郁榕:武夷巖茶的制作,其工序繁雜、技藝精湛,除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外,還需有優良的鮮葉原料基礎。其次是人掌握的技術,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品種做青、看季節做青,要靜心地去制好每一泡茶,也就是要做到“心閑手敏工夫細”。
對巖茶市場怎么看?
林緯:現在不少消費者好喝武夷巖茶,對巖茶的價格行情你有何看法?
王順明:好的武夷巖茶外形特征條索肥壯、勻整、緊結狀實稍扭曲,內質香氣馥郁雋永、味濃醇甘滑,具有巖骨花香之“巖韻”,杯底有余香,湯色清澈艷麗,呈橙紅色,喝后給人以獨特美的感受。改革開放30年,茶行業正朝蓬勃的方向發展,武夷巖茶也不例外。其實,武夷巖茶與普洱茶有相似之處,武夷巖茶行情看好,要感謝普洱茶,普洱茶把茶產業炒作到了極致,可謂“披荊斬棘”,普洱茶的炒作擠掉了武夷巖茶的價格泡沫,打開了武夷巖茶的行業局面。此外,武夷巖茶產業的發展與政府的重視也是分不開的。
武夷巖茶價格較往年相比的確有所上漲,這主要源自于幾個原因。一、供貨市場緊缺;二、勞務工資成本看漲;三、巖茶行情看好。我認為,在價格方面,武夷巖茶經營者的利潤控制在30%至40%比較合理,如果利潤翻番,會出現滯銷的局面。
陳郁榕:“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是范仲淹的一首詩。“溪邊”指武夷山九曲兩岸,“奇”是神奇的意思,“茗”指茶葉,意思是說武夷山九曲溪兩邊的茶葉其品質超凡而名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是指武夷山歷代茶農自古以來就開始種茶、制茶,說明了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許多優良的茶樹品種,其品質優異而名揚天下。武夷巖茶的價格今年的確是比去年增長了20%左右,因為人力、工資、物料的因素,所以價格有所上浮。
怎樣看待大紅袍?
何旌:政府在大力推廣大紅袍品牌,你怎么看?好像許多人對市場上稱之為大紅袍的武夷巖茶感到疑惑。
王順明: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一個商品名,也是優良的茶樹品種,它無論是制優率還是品質優異性,都非常好。“大紅袍紅天下”,政府將大紅袍這一茶品種作為品牌推薦,如今,它已經形成了閩北茶葉的品牌,對宣傳武夷巖茶是有好處的。大紅袍6棵僅為母樹,1982年以后,無性繁殖的大紅袍已經進入了百姓家,市場上銷售的凡是正規廠家出產的、帶有QS認證的大紅袍,都是安全的,對于大紅袍的拼配,我的要求是“同一山場、同一品種、同一季節”。
陳郁榕:王順明所說的很對,茶葉商品都應進行拼配以達到品質的一致性。比如,消費者購買每500克300元的茶,喝完后再去這家店里買300元的茶,口味就不一樣了,這會使消費者感到疑惑是否品質不穩定?每一價位的茶經過拼配后品質達到一致,消費者就不會感到口感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