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花園國際酒店坐落在美麗的信江邊上。從臨江的窗口望出去,波光船影和金黃的稻浪盡收眼底。這家酒店的董事長潘中旭告訴記者,花園國際最大的優勢就在于這里有很多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在贛東北小城鷹潭,花園國際是僅有的三家按四星標準打造的酒店之一。盡管開業最晚,試營業也只有幾個月,但酒店的生意卻好得驚人。潘中旭說,這大體上契合了他當初投資建設這家酒店時的想象:鷹潭毗鄰福建,正在著力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打造世界銅都,小城孕育著超高的人氣,兩家四星級酒店怎能滿足需求?而花園國際擁有最具個性化的環境和高規格的庭院式裝修,又怎能不會脫穎而出?
其實此前,福建南平商人潘中旭并沒有過任何酒店的投資或從業經歷。談起2007年春天和朋友一起與鷹潭有關方面一拍即合共同建造這家酒店,潘中旭說除了雙方曾有過一些合作有一種緣份外,更多的就是憑一種感覺。他認為,商業需要理性,但有時更需要浪漫。
然而在投資江西之前,潘中旭十幾年的經商之路卻似乎大都與浪漫無關。1996年,27歲的潘中旭離開所供職的南平某橡膠(13335,155.00,1.18%,吧)廠,下海經商,專做建筑防水材料的生產與推廣,一度曾成為南平的行業老大。隨后他不停地轉移領域,做過工程,與人合作辦過小鋼廠,還曾起念到柬埔寨開發玉礦,卻大都沒能成功。潘中旭坦言,他還算不上是一個成功商人,他有時候甚至認為自己不是個生意人,他只是渴望有意思的商業過程,而這種感覺在追尋多年之后,終于在鷹潭找到了。
潘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后在國有企業從事宣傳工作多年,這使他至今有著揮之不去的文化情結。潘中旭說,幸運的是,做酒店其實更是一件很文化的事,尤其像花園國際這樣好的地理環境,僅僅其裝修就是一次美不勝收的文化歷練。他告訴記者,裝修酒店時,他幾乎把早年對于構圖的愛好發揮得淋漓盡致,是酒店讓他第一次聽到了文化和商業的雙重呼喚。
然而這卻還浪漫得不夠。令記者略感意外和興奮的是,潘中旭在鷹潭還有更深一步的謀劃。他更多的話題,談的是他喜歡的茶。
潘中旭是喝武夷山巖茶長大的,自小就浸淫在武夷山厚重的茶文化當中。他說,武夷山人喝茶都是圍坐在一起,很人性化,很和諧,也符合現代社會的團隊精神,喝茶的過程令人愉悅。他笑言,如果把品茶者分為九段,他應該是八段高手了。
他介紹說,武夷山巖茶中的大紅袍、水仙等僅經過近三年的包裝,價值就翻了約20倍。在武夷山,對茶的重視已遠遠超過對旅游的重視。
而鷹潭郊外的道教名山龍虎山氣候、土壤等條件與相距不遠的武夷山非常近似,卻從未種植茶樹,潘中旭認為這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在他看來,如果將武夷山巖茶2000多個品種中的一些優良品種移植到龍虎山來,再以龍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進行包裝,不僅將是一道獨特的旅游景觀,茶業本身更將產生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潘中旭舉了鐵觀音的例子來進一步佐證他的夢想。他說,福建鐵觀音本寂寂無名,移植到臺灣后才開始名聲大噪,鐵觀音由此身價陡增。而武夷巖茶已形成品牌,移植到龍虎山后更會錦上添花。
他由此很想讓鷹潭市政府在龍虎山劃出一大塊地來,請福建省武夷巖茶研究所來做試驗。他說起碼要上千畝地,先至少帶20個品種的巖茶來做試驗,然后選擇最合適的。他說,他愿意付出試驗所需的幾百萬經費,大規模種植時再尋找合作者。
這個浪漫的念頭如今讓潘中旭有些寢食難安。他說等做完花園國際酒店的二期,就將正式實施這個激動人心的計劃。
在潘中旭看來,酒店和茶業才是他經商的終極歸宿。潘告訴記者,為了一份商業的浪漫,即使虧空殆盡也無怨無悔,他愿意為此再奮斗十年乃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