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英檔案:南平市勞動模范,優秀科技特派員。男,1967年生,1987年福建農學院茶學專業畢業。園藝師。中共黨員。現任武夷鎮鎮長助理,天心村科技特派員。巖上茶葉研究所所長。所制茶葉曾獲首屆,二屆武夷山茶王賽金獎;2001年中國茶博會五星級肉桂茶王等二十多項獎牌。
一
沒有見到劉國英之前,想象他該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茶人。因為近年來時常聽到關于他的傳說。有人叫他茶癡,有人稱他茶仙。還有一個外號“劉百元”。說他制的茶,一斤非百元以上不賣;等見了他之后,卻是個瘦瘦黑黑有點羞澀的年輕人。
從87年大學畢業分配到武夷鎮農技站,劉國英從事茶藝已有十五年了。那時他二十出頭,一臉稚氣。因為讀的茶學專業,是屈指可數的科班人才。正好鎮九龍山茶場苦于毛茶質量不高。他便理所當然地派到那里工作。到目的一看,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說是鎮辦茶場,其實只有一片荒坡,幾間干打壘土屋。但最要命的還不在于設施條件差,而是茶場地處外山,并非發展巖茶的理想地方。自古以來,武夷巖茶就有內山、外山之分。所謂內山茶,就是武夷景區內山間所產之茶,為巖茶正宗,質量最佳。天下聞名的大紅袍,就長在一片終年云霧繚繞的懸崖上。有人試著將它扦插到別處,不管怎么用心,楞就趕不上母本的韻味。
盡管如此,劉國英還是安頓了下來。跟組織挑肥揀瘦,說不在九龍山干,這不符他的性格。真正的好茶,不僅靠地利,還要天時、人和。只要努力,不怕做不出好茶!抱著這樣的信念,劉國英開始了茶藝實踐的第一程。他發現,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搖青上。這是巖茶制作的關鍵工序,直接關系到能否保證“綠葉紅鑲邊”以及香高湯濃的特點。當時茶場里使用的是一種新型機械綜合搖青機,習慣了傳統搖青的茶工們一時掌握不了。無奈之下,只得請了一個江西來的茶藝師。沒想到那人也不懂。偏又要拍著胸脯大包大攬。忙碌了幾個日夜,非但沒有搖出好青來。反而一頭栽倒在密封缺氧的搖青車間里。茶工們把他抬到通風處,醒來后嘆著氣說了:沒辦法,沒辦法,機器不能做巖茶。爬來就跑。
劉國英從規范使用綜合搖青機,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當年的毛茶合格等級,就超過了往年手工搖青時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他再接再勵,進一步改善九龍山茶場的種茶和制茶工藝,使九龍山的毛茶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連續三年獲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優異成績。別人送去的,全是手工茶;而他送去的,全是機制茶。第一次獲獎時,人們還以為是偶然。第二年又獲獎時,人們對這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茶人詫異了。第三次又獲獎時,人們便對他大為欽佩了。據說,當時有好事者將包括劉國英所制茶在內的好幾種茶,一起送給武夷山最權威的老茶師品評。老茶師喝到劉國英的茶時,當即贊嘗說,這茶好。人問,好在哪里?老茶師說,山不好,做工好。當他最后知道劉國英還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時,驚訝極了,連連說:有希望有希望,武夷巖茶有傳人了!
二
1991年,劉國英調到武夷鎮經作站,負責指導全鎮的茶葉種植和生產加工技術,開始了他茶藝生涯的第二程。
武夷鎮地處景區,是武夷巖茶特別是內山茶的主要產地。按說,有此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茶葉質量不會有問題。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武夷山知名度的不斷提高,猶其是申報雙世遺的成功,武夷巖茶的獨特神韻也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和欣賞。然而,劉國英經過一番仔細調查,發現仍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武夷巖茶歷史攸久,茶農世代沿襲的是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單位面積產量不高;制作工藝也比較傳統。因此,除了少量佳茶能賣出好價錢外,大多數的毛茶價格一直上不去。
這種狀況,使劉國英的心隱隱作痛。他走家串戶,逢人便宣傳科學茶藝;但對于習慣了傳統的茶農來說,這位年輕技術員的話,似乎沒有多少份量。有一回春茶季節,劉國英到一戶茶農家指導。那位茶農自恃做了二、三十年茶葉,愛理不理。劉國英在他的茶廠忙乎到半夜十二點,一碗水都不肯倒。到了下半夜,劉國英親手制作的茶葉香氣四溢,茶農本來躲在一旁,聞到異香后,大吃一驚。連忙端出熱騰騰的牛奶雞蛋來請這位鎮里來的技術員。
劉國英漸漸被茶農認識了,大家紛紛請他去指導。一次,他到吳屯一家茶農大戶去指導。正當春茶的大旺時節,茶廠里堆滿了青茶,機器轉個不停。劉國英日夜守在廠里,親自操作關鍵工序。整整一個星期,只睡了10個多小時。蒼天不負有心人,這一年,那戶茶農做出了吳屯歷史上最好的茶葉,賣了非常好的價錢。茶農高興極了,拿出一沓鈔票給他。劉國英婉言謝絕,說你們能賺錢就好。只要你們按我說的去做,外山也一定能制出好茶。從此,吳屯的茶農,年年都要請他去,吳屯的茶葉,大大提高了檔次。
2000年春,劉國英到“巖茶第一村”天心村任科技特派員。其時武夷山申報雙世遺成功。天心村的茶農遷到山外來后,依然按老經驗制茶,結果質量普遍大降。茶農們大為驚慌。劉國英一頭扎到茶農家調查研究,很快就找出了原因。原來,山內山外的地理氣候以及居住環境的溫濕度有很大差別,而茶農卻沒有根據這種變化及時調整制作工藝。劉國英根據這種變化,及時改進制作工藝,并向茶農廣為宣傳,很快的,天心村的巖茶重新恢復了傳統質量和正宗地位。
雖說劉國英在天心村掛點,周邊村莊的茶農仍然像以往一樣,一有問題就來問他。碰上茶忙,有時一天好幾家。盡管總是不厭其煩,到底有點力不從心。于是他開始改變挨家挨戶指導的方法。定期舉辦有針對性的茶藝培訓班。每年五月春茶采摘前搞茶葉粗制加工培訓,十月搞栽培管理培訓。每次講課,他都深入淺出,農民聽得懂看的著,所以只要他一辦班,茶農就紛紛傳告,把教室圍的水泄不通。有的茶農沒有接到通知,事后還一直怪怨。這樣的培訓班,從他任科技特派員始,每年都要辦4—5期。除此以外,他還到中華職校茶葉班任兼職教師,又為武夷山義務培訓了一大批青年茶農。
三
在從事茶藝科普的實踐中,劉國英深深感到,許多科學道理,光靠用嘴巴向茶農宣傳遠遠不夠。還得要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讓茶農看得見摸得著,他們才信服。此外,從提出高自身茶藝水平的角度來說,也迫切需要有一個能實踐自已理論設想的基地。為此,從97年起,他開始籌資創辦屬于自己的茶葉研究所。
那個時候,他的孩子剛剛出生,上有老下有小,經濟比較困難。為了辦所,他跟妻子商量,動員她拿出陪嫁的箱底錢;除此以外,還和妻子分頭借貸,終于湊了十多萬元啟動資金。租下了一百畝內山茶園和幾間廠房,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設備。一個小小的然而充滿希望活力的巖茶研究所就這樣誕生了。劉國英憑借這個基地,制出了堪稱一流的巖茶。同時也為當地茶農提供了一個無償的的學習培訓場所。與以前相比,此時他更注重向茶農傳播生產有機茶的整套技術。前年秋天,武夷山茶園出現大面積網餅病感染,市場一時沒有特效農藥,只好采用配制農藥。為了確定最佳噴藥劑量,劉國英在自己的茶園里反復試驗,終于掌握了濃度比例和噴藥時機。及時地把防治方法告訴茶農,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去年武夷山申報巖茶原產地獲得成功,最關鍵的就是巖茶農殘檢測全部合格。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顯著功勞。
在劉國英以及武夷茶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內山茶的面積沒有增加,產量卻增了20%;與此同時,優質外山茶產量也大大增加。這樣,茶葉的流通問題又凸現出來。每年都有一些茶農和茶廠的產品積壓滯銷。茶農急,劉國英也急。他跑到日本以及廣東上海等地考察一圈,心中有了數。武夷巖茶不是質量出問題,也不是數量太多。在整個烏龍茶市場上,巖茶所占的銷售份額只有百分之幾。問題是人們對巖茶品牌了解不多。雖說近年來市政府在宣傳巖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還要多方位多渠道地弘揚巖茶文化。為此,劉國英牽頭組織了武夷鎮巖茶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他聯合天心村、市茶文化協會、香港凱捷集團共同出資,承辦了第二屆武夷巖茶茶王賽。消息傳出后,茶農踴躍參賽。開賽的那天,各地媒體記者涌集。一些國內茶人遠道趕來。雖然只是一個民間賽事,卻照樣辦的紅紅火火。極大的提高了巖茶的知名度,擴大的巖茶的影響,鼓舞了武夷茶農的士氣。推動了巖茶的流通銷售。
隨著劉國英茶藝事業的發展,他在武夷茶農中的威信不斷提高。他對發展巖茶的一些真知灼見也為許多茶人所贊賞。一些有意投資巖茶的外商聞名后,紛紛表示愿意高薪聘請或者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合作。去年10月,一家香港公司甚至和他達成了合作意向。本來,他的想法是,借助強大的外資,創建上規模上檔次的巖茶龍頭企業,而從他個人角度來說,與這些外商合作肯定也能賺更多的錢。但是最后他放棄了這個打算。有人問他,你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傻?他笑了笑說,也許有點傻。可是如果我加盟外商公司,就沒有精力顧及茶藝科普、及時幫助茶農。這對于我來說,更是一種無法彌補的損失啊。
其實,他心里還是希望與實力雄厚的外商合作的。多年來的茶藝實踐使他深知,武夷巖茶要有大的發展,一定要走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為此,他對扶持茶農大戶特別傾注了許多精力。天心村茶農陳墩水辦的茶廠,已達年加工2000擔毛茶的規模。成為巖茶生產的龍頭企業之一。但是與閩南茶葉大企業相比,仍然差的很遠。而就巖茶生產的整體狀況來說,仍然處于茶農分散經營的狀態。而這種狀況,由于土地承包體制等種種原因,一時還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他作為一個有著強烈責任心的共產黨員和基層科技干部,暫時還不能放棄他對茶農的義務,他要讓武夷茶農從巖茶中賺到更多、更多的錢。
但他深信,終會有一天,他能創辦一個真正的巖茶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