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惠州的許多好茶者來說,茗山茶藝館并不陌生。這里裝修古樸、典雅,琴聲悠悠,一壺鐵觀音,論盡天下事。在這里,品茗山鐵觀音,成了閑暇中的一大樂事。但許多人并不知道,這里的茶,全部出自福建安溪的茗山生態茶園。6月的一天,茗山茶藝的創始人陳文山抽空從安溪來到惠州,筆者有幸聽他談茶論道。 陳文山先生1996年從安溪來到惠州,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如何讓惠州人接受安溪鐵觀音。在當時惠州茶莊寥寥無幾的情況下,他想到了開茶館,從文化入手,讓惠州人喝茶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和了解安溪鐵觀音,直到喜歡。幾年下來,他成功地做到了,從最初的龍豐茗山茶藝館到下埔和花邊嶺的茗山茶藝苑,規模不斷擴大,名氣越來越響。令人不解的是,正當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陳文山卻一反常規,將茶藝館交女兒女婿打理,自己則回到了安溪老家,在安溪鐵觀音主產區祥華鄉親自創建了占地2000畝的茗山生態茶葉基地,從茶葉種植、加工到科研,把傳統手法與現代工藝有機結合,做到優質優產。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研茗山茶。對此,有人稱他為茶癡、茶文化人,更有人稱他為當代茶人。
身居深山,建立茗山生態茶葉基地
陳文山告訴筆者,他久居城市突然來到深山中,有一種久違的感覺。茗山生態茶葉基地位于安溪縣祥華鄉海拔968米的深山中。在那里,放眼望去,除了茶山茶樹,就是茂密的森林。他幽默地告訴筆者,在那里,一天新鮮,兩天乏味,住上三日就會累。在山里,茶好、水好、空氣好,除此之外,一無所有,日子很清苦。不說別的,山里收不到移動信號,電視機只能收到幾個臺,飲食也很單調。正因為遠離城市人居,才能保證茶葉的原生態無公害特性。為了讓惠州人能喝上綠色健康的茗山茶,陳文山說,雖然苦點,累點,但心里踏實。
據了解,今年采春茶時的天氣不好,陰雨連綿,這對靠天吃飯的茶農來說影響很大。春茶采摘時,幾乎天天有雨,如果一整天不放晴,曬青和晾青這些工序就無法完成,僅安溪縣祥華鄉茶區一天的損失就在500萬元以上。陳文山的茶葉基地加工場所由于配備了恒溫恒濕的中央空調及先進的制茶機械設備,加上標準化的作業流程,雖然在產量上受點損失,但茶葉的質量卻絲毫不受影響。這使他走在了傳統作坊式制茶戶的前面。據悉,茗山生態茶葉基地因此被縣委、縣政府作為安溪縣的示范樣板,向全縣推廣。在新技術的應用上,陳文山不遺余力。為保證天旱時茶樹的生長,他在全省率先引進了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應用此項技術給茶樹澆水、施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陳文山的辦公室里,放著有關鐵觀音的雜志、書籍、報紙等。“我不是悶頭種茶,要時刻關注市場的動態和變化,以市場的需求來指導生產,這樣才能更好地種茶、制茶。”陳文山說。
關注衛生標準,種綠色放心茶
在茗山茶藝館,陳文山給我們沏了一壺茗山茶,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品茗過程中,陳文山再次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的祖先從發現茶到利用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以前都是把茶當作治病及保健良藥,而我們現代人在品茶時只顧及茶的香與韻,而很少關注它的衛生標準。長期以來,茶的制作標準和檢驗手段相對滯后,而茶商在向茶農收購茶葉時又無法及時了解它的衛生標準,實在讓人很不放心。出于一個非常樸素的念頭,我想到了回安溪種茶。我認為自己種茶,自己指導用肥、用藥,自己放心。自己喝了,客人更放心。所以我把自己種的茶稱為‘高山無公害、綠色放心茶’。”
據陳文山回憶,2001年他剛回來時,條件非常艱苦,連電也沒有,夏天山里下雨還經常有雷電。家里人都勸他放棄,還是回去經營茶藝館算了。但他認準的事是不會輕言放棄的。這幾年茗山生態茶葉基地的條件算是很好了。“對茶這個東西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老祖宗研究了幾千年,我才用多長時間?從這個角度理解,一切才剛開始。我想,我的后半輩子和這片茶山是離不開了。”陳文山深有感觸地說。可以說,茗山鐵觀音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后半生。對自己的茗山生態茶,陳文山信心十足。“現代人喝茶,健康是首選,相信越來越多的惠州人會喜歡我種的茗山茶,愿普天下人‘品茗山生態茶,走健康人生路’。”陳文山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