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畫家李濱聲。
李濱聲老師今年八十有二,身材高大,腰桿筆直,神采奕奕。我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濱老”。濱老真的可謂是多才多藝。漫畫,他的《夜行的故事》四聯漫畫被侯寶林先生改編為家喻戶曉的相聲作品《夜行記》;京劇,濱老號稱“梨園客”,是京劇名票兒,一身唱念做打的真功夫,七十多歲還作過京劇的專場演出,寶刀不老。此外,濱老的小魔術、小把戲伸手就來。但這些都不是濱老的本職,濱老退休前和我是同行,他是《北京日報》社的記者、編輯。他說:“我沒什么貢獻,如果非要說我有貢獻,就是一輩子在搶救抗日文物。”
讓濱老談茶,就不得不先說說他那把有年頭的小茶壺。小茶壺就放在濱老的床頭柜上,濱老說他解放前就有了這把小茶壺,一直用到現在。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茶壺原本的色彩已經被磨去,只能從邊角處依稀看到原來的色彩。茶壺是鍍了彩的瓷壺,色彩褪去,顯露出干凈的瓷白色。
現在早已退休的濱老作為首都博物館的藝術顧問,對老北京的文化十分熟悉。去年還在首都圖書館專門講過茶文化。濱老謙虛地說,好多事情自己都是外行里的內行,又是內行里的外行,盡管曾是老舍茶館的顧問,而且作為首都博物館的顧問講過老北京茶文化的講座,但對茶知識掌握得也不算豐富。
雖然這樣說,但濱老談起茶,真是頭頭是道:“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神農嘗百草,這是傳說。茶最初是藥用,后來就從藥用變成一種文化,是中國人民飲膳正要。百姓喝茶那是明朝以后的事情,這好多資料上都有所記載,現在好多的茶店都印有一些小冊子來介紹關于茶的一些來歷和文化,這些都可以作為佐證。說起茶,不得不說的是陸羽,他寫的茶經,包括:茶的種植、制作、喝茶的方式,比如煮茶、烹茶、煎茶,到明朝后才是沏茶、泡茶。打朱元璋起,大家才開始喝散茶。”
“茶,作為文化,雅俗共賞。上至帝王,到僧侶。儒釋道,都很注重茶,所謂茶禪一味。茶都種在高山上,而高山上又建的都是廟,所以說廟里的僧侶清閑的時候都喝茶。茶的別名很多,有二十多個,但我能記住的不到十個。魯迅說喝茶,有喝、飲、品之分。宋徽宗、歐陽修都對茶情有獨鐘。”
說起了自己喝茶的歷史,他就又講起了當時喝茶的方式:“我從小學的時候就喝茶,那時候像現在這樣的暖壺是很高檔的東西,“如意”牌的,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好多人家姑娘出嫁的時候都拿它作聘禮。所以我們就用簡易的暖壺,就是一個瓷壺外面編個套,茶水暖在里面,總是溫的。過去喝的都是溫茶,冷著喝的涼茶就是南方人喝的,北方人喝得少。”
濱老現在每天喜愛喝清茶,他說南方人都說喝早茶,實際上北方人也是,早起就喝茶。喝早茶清胃。喝清茶最好是紫砂壺,另外是瓷壺,這樣的茶和壺就可以渾然一體。不論是從沖泡的角度還是視覺角度都是這樣的。盡管濱老如此贊譽紫砂壺,但他對自己那把小瓷壺愛不釋手,他說:“茶和養生有關系。像睡覺一樣的姿勢,半倚在椅子上,拿著我的茶壺喝茶,這樣可以清心。”
清茶清心,濱老的人生卻是那么的豐富多彩。就像那把磨出了本色、也布滿了茶漬的小茶壺,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中流淌著歲月的痕跡,在這斑駁的痕跡中,透出了生命本身的色彩與光芒。
李濱聲,字浴非,原籍遼寧本溪,1925年出生,漫畫家,戲劇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49年畢業于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系,50年代開始創作漫畫。代表作有《喧賓奪主》、《夜行的故事》,其中,《夜行的故事》曾被改編為相聲《夜行記》,經侯寶林先生表演后廣為流傳。80年代,漫畫《迎客松》獲“首屆中國漫畫金猴獎”、“中國漫畫金猴榮譽獎”。并曾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京劇知識”欄目、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中國紅曲學院舞美系、中國文藝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等單位講授有關京劇造型、表演程式、臉譜美學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