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聽過祁門紅茶是因為它的“祁門香”,或者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亦或被國外譽為“群芳最”云云。然而,耳邊聽來也始終是淺,不足以像許多人如癡如醉地喜歡。坦白講,由于生在福建這個紅茶發源地,外省的紅茶接觸的并不多。但祁紅實在是聲名在外,如雷貫耳!這次評姐去黃山帶回的祁紅剛好可以拿來漲見識……
好山好水出好茶
祁門地處安徽黃山西麓,與江西毗鄰,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云霧多,很適宜于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于工夫紅茶的制造。
祁門的光熱特點
茶樹是一種喜溫耐陰的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熱條件。祁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6℃,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13.2℃。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達到4897.1℃。而且,祁門的光照適度,年日照總時數1908.8小時,無霜期240天,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光照和熱量,有助于茶葉中的品質成分和芳香類化合物的有效積累。
祁門的降水分布
降雨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的主要來源。祁門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600-1800毫米,雨量分布以春夏最多,占全年雨量的60%-70%,氣溫高于10℃期間的降水量達1200-1400毫米,與茶樹生長需水量相吻合。春夏季節相對濕度都在80%左右。
歷史文化
祁紅同印度的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的烏瓦紅茶并稱“世界三大高香紅茶”。最初它們是英國貴族的飲品,被國際時尚評為“高檔茶”,后來在社會大為流行,卻因歷史原因經歷了數次起起落落。祁門縣原產綠茶,18世紀六十年代,隨著殖民地茶葉生產的興起,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銷路受阻,為了開拓銷路,當地借鑒寧紅的制作工藝,改綠制紅,祁紅創制成功。1915年,祁門紅茶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一舉獲得金獎,名動天下。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祁紅產銷受到沖擊,口岸也逐步由武漢轉至大都會上海。上海逐步成為了長達二十年的祁紅外銷的中轉站,茶號、洋行、茶棧林立,向各國輸出祁紅。后又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影響再受沖擊。直至建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大批茶界大師級人物如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莊晚芳等為祁紅的發展和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祁紅復興之路在波折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