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點亮了四面風”,這是林徽因筆下的人間四月天。4月9日下午的蓮花峰山腳下正如這般。
蓮開倩影,無邊山色純猶媚。茶人們的吶喊聲打破了蓮花峰里的清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期待豐收的歡喜面龐。
蓮花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武夷山的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愛茶人心之向往的正巖產區之內。有人說,蓮花峰的茶甘甜純凈,是受了蓮花峰上隱秘的古寺廟“妙蓮寺”佛門清凈之氣的沐浴,所以帶著脫俗的仙氣。
神乎其神的說法當然只是茶余飯后的趣談,蓮花峰的茶之所以韻味獨特,是因為這里的地理環境所致。武夷山的“窩、洞、峰、巖、坑、澗、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小氣候。在峰頂的多出高香,在中央的可以做到香水并重,在峰底的則是依據其他生態條件的不同亦可呈現不同的品質。
不管是蓮花峰中嫩綠的春芽,還是用歲月雕刻了70多年的老樅,都是祖輩先人遺留下來的寶貴的物質和文化遺產。這天的蓮花峰山腳下,就上演著一場傳承千年的茶葉故事。
傳承千年的“喊山祭”
4月9日這天的山腳下除了有蔥郁的茶樹環繞兩旁,還來了一群喜悅不已的人們在這里歡聚。
“茶發芽啦~茶發芽啦~”敲鑼響鼓,祭茶喊山。這是武夷山作為茶鄉特有的“喊山祭”。當地人介紹,“喊山祭”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為的是祈求茶葉豐收。
“喊山祭茶是武夷山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武夷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寄托了武夷山人們祈盼豐收的美好愿景。喊山習俗的延續印證武夷山文化和茶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尊重傳承和利用好武夷山的優良民族符號,使之成為武夷山獨有的文化資源,成為推動武夷山茶產業發展的內在力量。”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陳瑞曾在活動現場致辭時,肯定了武夷山喊山民俗對于當地文化的推動意義,也希望當地茶人善用文化這把寶劍,助力武夷山茶產業的發展。
茶業是武夷山的民生產業,全市22多萬人中,有8萬余人在從事茶業。即便武夷山的事茶隊伍如此強大,在茶業不斷的前行發展中,武夷山依然不忘傳承,持之以恒弘揚匠心。
“我倡議,永葆茶人匠心,堅守巖茶品質,傳承武夷味道。我倡議,遵從前人古訓,保護青山綠水,共建生態茶園。我倡議,引領產業發展,攜手扶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我是武夷茶人,我深愛著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世人,武夷巖茶世界味道,武夷茶人中國匠心。”
現場,南平市海峽茶業交流協會青年聯合會的成員們個個昂首挺胸,精神抖擻,一字一句念出倡議宣言,擲地有聲。
在采訪中,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強調,傳承要與時俱進,“我們在發展茶經濟的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追求相結合,以此來加強茶研學的產業鏈。”
在春茶開采之際,聚親朋,邀好友,頌茶敬茶,共襄盛舉。喊山祭的民俗儀式擁有著把茶人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的強大凝聚力,是茶文化傳承的奠基石。
茶發芽了,新茶卻還遠
春茶發芽了,那新茶還會遠嗎?別說,還真有點遠。
不像綠茶、黃茶、白茶這一類不發酵、微發酵的茶類,武夷茶的制作工序復雜,最早也要在下個月才能喝上今年的新茶,而且還只是毛茶。
以武夷巖茶為例,從采摘到成品,需要經過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干直到毛茶(初制茶)完成,再進行進一步挑揀茶梗,剔除梗、黃片(粗老葉片)和不好的茶條,進行再烘焙,大概需要一兩個月的精制過程。
4月初其實不是武夷巖茶大面積開采的時間。武夷巖茶春茶采摘的最佳時期在谷雨后,立夏前。據介紹,因為今年降水量偏多,溫度高,所以春茶采的摘時間略有提前。
武夷山市茶業局在不久前就發出了武夷巖茶開采的通知?,F在開采的主要是鳳凰單叢,也是武夷山最早開采的茶樹品種。接著是金觀音、黃觀音、黃牡丹等高香品種茶,四月底開始采摘一些品質比較普通的水仙,肉桂比水仙要晚幾天,老樅水仙等還要到五月中下旬才開始采摘。
覬覦今年肉桂、水仙、大紅袍這些武夷山當家品種的茶友們還得耐上性子,等一等。
打卡武夷山,你需要知道的新潮流
武夷山的峰巒崔嵬、丹崖峭疊從不令人失望,而近幾年來,除了這大好河山之外,武夷山茶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習茶愛茶之人紛至沓來。
為茗而來,在武夷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尤其在4、5月份,這是武夷茶采摘、制作的階段,或游學、或尋茶、或買茶,對于愛茶人來說,在茶鄉就是有數不完的樂趣,何況武夷山還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和濃厚的茶文化氛圍。
“茶要喝夠了才能吃飯!”這句話出自一位茶友之口,也道出了許許多多愛茶人的心聲。到了茶鄉,必定要好好品一品茶,才是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