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絕天下的武夷巖茶可謂是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而在漫漫的時間長河和千回百轉的變幻中,武夷巖茶究竟經過了怎樣的興衰演變,才讓今天的我們得以品嘗欣賞那無上茶品呢?
商早在商周時期,武夷茶就隨“濮閩族”的君長,在會盟伐紂的時候作為禮品進獻給周武王了。
在那種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武夷茶能夠作為進獻給王的禮品,足以體現其優越的品質。
而到了西漢時期,武夷茶已經初具有盛名了。
據說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派兵滅了閩越國,當地官員便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這也就成了武夷茶納貢的開始。
現代的考古中在當地發現了眾多的茶具,更是為這段歷史提供了證明。
唐朝是武夷巖茶得以發展的重要階段,唐玄宗詔封武夷山為“名山大川”,道家將武夷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武夷山在這個時期開始聲名鵲起。
到了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出現了關于武夷巖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晚唐著名文學家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曾經這樣寫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云龕之品,請勿賤用之!”
這里的“晚甘侯”就是武夷巖茶的別稱,“丹山碧水”指的就是武夷山,甘香濃郁、回味無窮,可見作者對武夷巖茶的無限贊美之情。
武夷巖茶在宋朝時期發展得十分繁榮,主要是制作龍團鳳餅茶。
武夷巖茶甚至成為了運往建州進貢的北苑貢茶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文豪蘇軾就曾在《荔枝嘆》中提及: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既然是能夠作為貢品,完全是對武夷巖茶品質的極大認可啊。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興進獻的武夷茶,感到非常喜歡,武夷巖茶便在元代成了貢茶的首選。
在元大德五年的時候,高興之子高久奉命到武夷山監制貢茶,并且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溪畔設置了“御茶園”用以制作貢茶。
盡管數額巨大的貢茶數量,增加了茶農的沉重負擔,但就客觀而言,皇帝對武夷巖茶的喜愛無疑成了一個效果絕佳的活廣告,給武夷巖茶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在元代及元代以前,武夷巖茶主要是制作餅茶,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詔令“罷龍團,改制散茶”。
自此開始,武夷巖茶的制作方法逐漸向炒青綠茶轉變,由于制作工藝的不斷創新和改革,這也促進了武夷巖茶質量的極大飛躍。
同時在明萬歷三十五年,荷蘭商船購買茶葉運往歐洲,武夷巖茶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武夷巖茶能夠征服古今中外人的味蕾,并不是徒有虛名,實力就擺在那兒,不服都不行。
清代是武夷巖茶全面發展的時期,同時武夷巖茶的產品、茶種及其生產制作技術也迅速流向海外,并且極大帶動了周邊地區茶業的發展。
民國期間,受動蕩的局勢和戰亂的影響,茶葉銷路不暢,產量下降。
萬幸的是,1942年武夷山成立了全國茶葉研究中心,眾多茶葉界的專家前輩在此做出了眾多研究,為武夷巖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至今,武夷巖快速恢復、迅速發展。2002年武夷巖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種》,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手工制作工藝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的聲譽地位更甚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