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是全國著名的黃茶產區,獨特的丹霞地貌孕育出獨賦異稟的遠安黃茶。遠安黃茶歷史悠久,《遠安縣志》記載,南宋嘉定六年(1214年)就有關于遠安鹿苑黃茶的記述。清乾隆年間遠安鹿苑茶就被選為御用“貢茶”。傳統遠安黃茶外形色澤金黃,白毫顯露,條索環狀,內質香氣持久,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厚甘涼。傳統手工制作技術早在1966年就被編入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1982年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2009年遠安鹿苑茶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遺產名錄。
遠安鹿苑寺的石碑上至今還刻有清代高僧金田于光緒九年(1883)來鹿苑寺講法時贊賞鹿苑茶的詩文:“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
茶史追溯
遠安黃茶產于遠安縣西北群山之中,已有七百余年歷史。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縣城鳴鳳鎮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廟。此地蘭香幽谷,鳥鳴空山,清溪山腳轉,白云山頂纏。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謂山因鹿名,寺隨山名,茶隨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設地造,一脈相承。據清同治縣志記載:“沿鳳山麓三四里,曰董家畈、馬家畈、崔氏山莊皆產茶,茶以鹿苑茶為最”;“遠安茶,以鹿苑為絕品”;“安邑侯憩此,問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鮮有存者。”相傳在建寺之初(公元1225年)有一僧在寺邊發現一株茶樹,后來,又在寺后的巖坡上發現三株罕見的白茶樹,色白芽壯,品質超群,采后手制品嘗,馨香濃郁,回味無窮,驚呼神茶!當時產量甚微,僅供游寺的名人雅士品嘗,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后種植。乾隆年間,鹿苑茶被選為貢茶,相傳乾隆皇帝飲后,頓覺清香撲鼻,精神備振,飲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贊,并封其御名為“好淫茶”。清代光緒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云游來到鹿苑寺講經,當他品嘗了鹿苑茶后遂題詩一首,稱頌鹿苑茶為絕品。建國后,茶園相繼興起,產區不斷擴大。悠久而豐厚底蘊的茶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精巧的制作工藝,使獨具特質的遠安黃茶真正以“遠安黃茶”之名問世獲譽,俏銷各地。
鹿苑寺位于縣城西北群山之中的云門山麓,海拔120米左右,龍泉河流經寺前,茶園多分布于山腳、山腰一帶,峽谷中的蘭草、山花與四季長青的百歲楠樹,相伴茶樹生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巖風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茶樹生長繁茂,形成其特有品韻。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茶配好水好。在茶、水、具三個方面,遠安可以說是相映成趣,有民謠為證:“鳴鳳河的水,鹿苑寺的茶,紫砂茶壺要把,瓜子花生隨便抓。”遠安自古為楚國封地,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必以上好的鹿苑茶相待。若是夏天,就把客人請到房前的瓜架下納涼;若是,則將客人請進火籠邊取暖。客人坐好后,主人先敬客人一杯糖茶(白糖水)定心,爾后便燒水、洗茶具,作泡茶的準備。燒水用的壺是銅壺,壺里的水是從鳴鳳河引來的山泉水,泡茶用的茶壺是當地出產的紫砂陶壺,再配上幾只紫砂陶盅,古色古香,良多趣味,茶泡好后,客人、主人各執一杯在手,細品慢飲,嗑瓜子、剝花生、敘友情、話桑麻,那情景宛如一幅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