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茶之載
最早見于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其中:“壽州有霍山黃芽、蘄州有蘄門團茶,而浮梁商貨不在焉。”此時的黃芽、團茶,應該是指自然界里顏色泛黃的較嫩的黃葉茶的統稱。陸羽《茶經》寫道:“宿制者黑,日成者則黃”,此處餅茶的“黃”指當日做成的餅茶表面的自然色澤。頭采的春茶,氨基酸含量高,多泛嫩黃色。此時,尚無真正意義上的黃茶。
明萬歷年間,許次紓《茶疏》寫道:“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縣名,其實產霍山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文中很確切的指出山中茶農不善制茶的結果,就是在殺青、干燥、存儲過程中,葉綠素在高溫、濕熱的影響下,會部分受到破壞,故而發生茶青的黃變。雖然此文是作者批評當地制茶技藝的落后,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茶工藝的誕生的確是因為綠茶制作不當而無意中出現的。
真正意義上的黃茶工藝確切記載,見之于光緒年間趙懿《蒙頂茶說》,其中寫道:“每芽只連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繃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茶經焙,稍粗則葉背焦黃,稍嫩則黯黑,此皆剔為余,茶不登貢品。”文中詳細記述了蒙頂山上的僧人,共同制作蒙頂黃芽貢茶的細節。用透氣性良好的竹紙和竹葉,先把茶包裹住加溫悶黃,其后再揉捻復烘。真正意義上的黃茶類出現,一定是在炒青技術成熟以后,借鑒制作綠茶時發生黃變的失敗經驗,通過炒黃、悶黃等技法,提高茶葉品質的一種方式。
二、黃茶的制作
黃茶的加工,一般包括殺青、悶黃、干燥等基本環節。
殺青,是黃質形成的基礎,利用高溫徹底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酶促氧化。黃茶殺青鍋溫較綠茶要低,160度-180度之間,殺青采用多悶少拋手法,以形成高溫濕熱條件,盡可能使葉綠素較大程度的得以破壞,同時多酚類化合物,發生非酶性自動氧化和異構化,生成少量茶黃素,這是黃茶形成黃湯、黃葉的主要物質基礎。
悶黃是黃茶加工所獨有的也是形成黃茶品質的關鍵工序,黃茶經殺青后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完全被破壞,但在悶黃過程中又出現了酶活性的回升。這種酶活性的回升是微生物分泌胞外酶的結果,悶黃過程中微生物又行繁殖,中后期酵母菌成為優勢菌種,這種酶的活性很弱,多酚類的變化主要是在濕熱作用下,蛋白質發生水解和熱解,氨基酸總量上升;多糖類發生水解,可溶性糖的含量略有增加;生成的茶黃素會與茶湯中的咖啡堿發生絡合,可使游離的咖啡堿減少;多酚類的自動氧化將形成一定數量的氧化產物,使具有較強收斂性及苦澀味的酯型兒茶素的減少,簡單兒茶素含量增加;使得黃茶的滋味,不苦不澀而甜醇,茶滑水細。
悶黃后的葉子,首先在較低溫度下烘炒,隨著水分的緩慢蒸發,使葉綠素在濕熱作用下進一步轉化,以促進黃葉黃湯品質的進一步形成,然后用較高溫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黃葉黃湯品質。黃茶在干燥過過程中,由于熱的作用,使糖類與氨基酸、多酚類化合物等的作用形成芳香物質,高沸點的芳香物質在高溫作用下顯露出來。這些變化才綜合形成了黃茶獨特的色、香、味品質。
三、黃茶的作用
相比綠茶而言,黃茶茶性更趨溫和,對腸胃的刺激減緩,黃茶作為一個獨特的茶類,甜香宜人,有其獨特的韻味。悶黃太輕,近似于綠茶;悶黃過度,有水悶之感。嫩度較高的黃芽茶,在悶黃時,一定要把含水率降到較低的水平,盡可能去干坯悶黃,悶黃到位需耗時耗精神。假以時日,一定會有一款驚艷到您的黃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