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爭鳴,儒道釋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也給茶文化的發展起著原動力的影響。茶文化的柔靜思想恰好與這種推崇中庸沿簡、崇尚平樸自然、提倡內斂喜平的時代思潮不謀而合。表現在對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樸形象能夠體現時代思潮與茶飲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參與紫砂器的創作活動,推動了士人的購藏風尚,引導了紫砂技藝在藝術典雅情趣上的豐富與提高。
文人參與紫砂器的制作活動,有著多種的形式,除了邀請我家藝匠特別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親自設計外形,題刻書畫,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鑒賞價值。這樣,也就使一些具有相當文化底蘊的藝匠同時成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陳鴻壽、楊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藝匠雙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師。文人對紫創作的參與,同時促進了茶文化與文學的交流,這種交流不是湊合附加,而是氣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識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樸典雅,凝著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氣韻,文人在沖泡品飲的意境中尋求到了天地間神逸的心靈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藝術化變革,不但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而且豐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間。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但唐宋時期繁瑣的茶飲禮儀形式擠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態,喝茶是在“行禮”,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風行,打掉了繁復的茶飲程式,一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閑雅的精神韻律。
紫砂器的風行和推廣,也帶給壺藝以變革。自時大彬起,一反舊制,制作紫砂小壺。周高起《陽羨名壺系》說:“壺供真茶,正是新泉話火,旋瀹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馮可賓也在《茶箋》中對紫砂小壺的盛行趨勢作了說明:“茶壺以陶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紫砂小壺的精巧,帶給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匯著天、地、人、茶的統一意念。
宜興紫砂器,是絢麗的中國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發展的燦爛成果,也是華夏文化進步的綜合結晶。它的創始與興盛,即是茶文化歷史演變的必然,同時也對茶藝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關極大的推動力。
紫砂器是中國茶文化的驕傲,它永遠是中華民族茶文化史上閃爍光芒的燦爛明珠。
文章來源:宜興紫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