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為何再度紅遍大江南北?
北方人熬夜多了健康調理更重預防涼茶“非食非藥”尷尬身份首次厘清營銷口號更貼身運作借鑒國際飲料千百年來一直偏安一隅的廣東涼茶,突然能在短短幾年走出廣東、紅遍大江南北,甚至超過飲料霸主可口可樂在中國的銷量,被業內稱為“締造中國飲料神話”———原因究竟何在?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廣東涼茶之所以能從地方飲料躍升為全國范圍都能接受的飲料品種,有“非典”等偶然促成因素,更有經濟發展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和對自身健康追求的必然。
“非典”讓涼茶幽香飄出嶺南涼茶在廣東有上千年歷史,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還偏安于嶺南一隅。據廣東食品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介紹,雖然從90年代中期開始,以王老吉為首的廣東涼茶就曾嘗試走出廣東,但由于文化差異,涼茶在廣東雖家喻戶曉,但在北方消費者對其的認知度幾乎為零。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涼茶的命運,那就是“非典”。張俊修說,當年全國防治“非典”的用藥目錄,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的藥方,許多清熱解毒類藥品被列入其中———除板藍根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種外,還有“廣東涼茶顆粒”。涼茶就這樣以最官方的形式,進入全國人的視野。
借健康和文化一炮而紅不過,真正讓涼茶得到廣泛認可的,是“非典”后人們飲食和健康理念的悄然變化。“‘非典’讓人們更加關注日常保健。”廣州王老吉藥業公司總裁施少斌說,北方人以前有病才吃藥,“非典”后才慢慢認識到預防更重要。這就讓以中國傳統養生理論為基礎的中藥飲食文化,得到空前的認可。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夜生活的日益豐富,也使得對身體亞健康調理型飲料的需求增大。張俊修說,以前北方大部分地區多在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現在至少要到10點鐘11點鐘以后,“熬夜很容易上火”。特別是躋身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后,其“非食非藥”的尷尬身份,也首次得到厘清———黑乎乎的民間涼茶,終于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憑資本和營銷邁向成功雖然市場有潛在需求,但涼茶“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等眾多專業術語,讓北方人很難一下接受。而率先開拓全國市場的王老吉,一句“怕上火就喝”,為廣東涼茶文化“做了一次很好的翻譯”。對此,張俊修的評價是,涼茶北上首先得益于市場戰略的重大成功。當然,涼茶紅遍全國,還在于創造性地借鑒可口可樂等國際飲料運作模式的成功。比如,從新鮮、趁熱喝發展到攜帶更方便的罐裝、軟包裝;再比如,效仿可樂統一配送原液的方式,統一配送涼茶浸膏,一下就統一了涼茶質量,并降低了異地運送成本,使涼茶大規模生產和供應成為可能。另外,資本也在為第三波“珠江水”推波助瀾。據悉,目前僅在廣東,大型涼茶企業就有王老吉、星群夏桑菊、鄧老涼茶、黃振龍等21家;越來越多的境內外資本也加入其中,比如“世界500強”和記黃埔與廣藥合作的白云山涼茶和口焱e清涼茶,浙江大紅鷹與潤心堂合作生產的潤心堂涼茶;就連國際飲料巨頭可口可樂,也不甘落后地推出了名叫“健康工坊”的清涼茶。“涼茶市場的大門才剛剛打開。”旗下擁有王老吉的廣藥集團董事長楊榮明認為,有豐富中醫藥內涵和傳統文化底蘊的涼茶,市場成長性至少在10倍以上,“肯定將引領新一波中國飲料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