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色產業托起致富夢--普洱市“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普洱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森林覆蓋率達71.2%,林木蓄積量2.69億立方米,分布著2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憑借著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自然條件獲得了“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云南動植物王國的王宮”等美譽。普洱市人均生產總值為5020元,僅為全國平均值的38.6%、云南省的65.8%;有貧困縣9個(2個為深度貧困縣),貧困村761個,貧困人口60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0.4%,面臨著綠水青山轉換不成金山銀山的困境。
2012年末,針對普洱市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的狀況,普洱市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和接續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作為產業發展的底色,建立了以發展綠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扶貧模式,把自然資源優勢有效轉化成了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普洱市用綠色產業為貧困群眾鋪就脫貧致富路,切實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了生動實踐,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豐收”。
主要做法
創新發展理念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為進一步發揮生態、資源、區位、特色產業等優勢,推動普洱深度融入國家和云南發展大局,普洱市作出了“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選擇。圍繞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普洱市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為抓手,率先在全國探索推行GDP與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機制,在全國首家發布GEP核算成果,建立并完善了一批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構建了綠色發展的“四梁八柱”。
在綠色新政的引領下,普洱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產業發展,敢于突破短期利益局限,統籌好眼前建設和長遠發展的利益關系,通過一抓干部素質提升,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量化到干部考核中,以綠色政績考核倒逼干部轉換發展理念;抓群眾觀念革新,引導農戶“轉思想、轉觀念、轉身份”,逐步轉變傳統種植模式,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的方法,推動干部和農戶轉變發展觀念,使綠色產業發展既發揮帶貧致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態效益,最終實現“綠水青山”生態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金山銀山”產業優勢的歷史性轉變。
變換發展模式 推動綠色產業換擋升級
作為典型山區農業大市,近年來,普洱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決策部署,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思路,以打造有機、品牌化、規模化綠色產業為主線,積極培育多元經營主體,以三大新平臺保障產業發展質量,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模式換擋升級,讓脫貧攻堅和綠色產業發展實現有序銜接、同頻共振。
立足資源稟賦 ,聚力發展生態富民“大產業”。堅持立足資源稟賦,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圍繞構建茶葉、咖啡、生物藥、水(堅)果、肉牛等“5+N”農業產業體系和林下經濟全產業鏈,以打造有機農業和品牌化、標準化產業體系為目標,推動綠色產業做大做強,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積極打造有機農業,把推動有機農業作為普洱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通過推進綠色有機認證、倡導綠色有機生產來打造普洱有機“大產業”,實現農業高質量轉型升級。截至2020年6月,普洱市獲得中國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達150戶證書211張,認證基地面積達42.36萬畝,獲證企業數和證書數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第一。
普洱市祖祥公司創始人董祖祥,是全市乃至全省在有機產業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他創立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以來,就把生產“有機茶”作為企業的發展重點,通過建立“公司+合作社+產業聯盟+有機技術服務中心+農戶”五位一體的生產經營方式,董祖祥公司的有機茶園面積從剛開始的20畝發展到了2000多畝,有機茶產品也經歷了從剛開始時的因價高無人問津到現在的廣受市場追捧。通過種植有機茶葉,祖祥公司茶農種植的有機茶葉相較于普通茶葉平均每公斤高出4—6元,實現戶均增收2.27萬元/年。自2016年起,祖祥公司累計帶動有機茶園周邊700余戶2800余人實現脫貧致富,不少農戶反映,自從開始種植有機茶葉,農藥化肥的使用少了、經濟收入也上去了,生態環境也變得更美了。
推動產業品牌化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打造普洱品牌化“大產業”。通過打造品牌化產業,普洱市墨江紫米、江城堅果成功上榜2019年中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天士力帝泊洱、祖祥、瀾滄古茶、龍生4家企業的普洱茶產品榮獲2019年云南省10大名茶稱號,良寶生物“滇及”牌白及、高山生物“鐵皮石斛”榮獲2019年云南省10大名藥材稱號,兩項成績在全省州市排名中均居第一。其中,天士力帝泊洱、祖祥、瀾滄古茶、良寶生物4家企業憑借強大的產品力實現連續兩年上榜;“江城沃柑”成為最具潛力的“中國優質果品基地”;天士力帝泊洱、多上果汁飲品有限公司被評為2019年云南省綠色食品“20佳創新企業”;思茅區、孟連縣分別被評為云南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和特色縣,普洱“綠色食品牌”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7年,針對“普洱茶”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茶企業品牌雜亂、規模小散的情況,普洱市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成功推出了“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這是一款以“同一區域、同一產業、同一品牌、同一標識”為目標,以茶企誠信聯盟為主體,以標準為引領,由政府部門、行政機關和檢驗機構為其品質背書的名山普洱茶產品。品牌發布后,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和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經過三年的發展,在總結景邁山品牌打造的基礎上,普洱市又陸續成功推出了普洱山、鳳凰山、無量山、景谷山、千家寨、江城號“7縣7山”名山普洱茶品牌,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這些名山普洱茶品牌的成功打造,既帶動了普洱名山古茶樹價格的大幅提升,直接提高了茶農的收入,同時也為打造其他產業名優品牌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推動產業標準化建,把標準化作為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不斷深化標準體系建設對全市綠色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圍繞這一目標,普洱市先后制定發布了涉及茶葉、咖啡、蔬菜、水果、中藥材等重點產業共計34項的普洱市地方標準,提出了農藥、化肥零增長計劃,向社會公開發布了普洱茶領域的七項地方標準和三項團體標準,初步實現了以生產標準讓農業生產“有規范可依,有標準可循”的目標。截止2020年6月,全市共有20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ISO9001、GAP、GMP等質量體系認證,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在標準化的加持下,普洱市的綠色產業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了雙提升,為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2018年以來,普洱市通過大膽摸索創新,制定了符合國際慣例和云南實際的咖啡質量檢測標準,建成咖啡“兩檢一統”標準認可體系,并全面應用到咖啡交易中。2019年8月,一批經過“兩檢一統”標準認證的普洱咖啡生豆成功出口烏克蘭,標志著“兩檢一統”標準認證獲得了國際認可。
培育新主體,挑起綠色產業發展重擔,在推進綠色產業發展中,普洱市堅持主動出擊,采用扶持壯大本土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新組建等方式積極培育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加速貧困戶脫貧增收。截至2020年,普洱市先后培育各類綠色農業龍頭企業236個(其中,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有25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有8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604個,家庭農場275個。通過推動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貧困戶,累計176家企業、749家合作社與有產業發展條件的12.17萬戶44.21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雙綁”利益聯結。在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普洱市的特色種養殖業、特色林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綠色扶貧產業逐漸實現了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綠色產業扶貧質量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均獲得了穩步提升。
普洱市景谷縣多上果汁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現代化食品工廠之一,自2015年成立以來,在景谷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多上果汁公司以景谷當地優質熱帶水果為原料,以規模化種植、商品化加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采取“公司+村級黨組織+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市場牽加工、加工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農戶進市場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熱區水果從規范化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品牌營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2019年,該公司生產果汁原漿1.3萬噸、果汁飲料3萬噸,產值1.35億元,輻射帶動農戶種植熱區水果10.76萬畝,帶動群眾在多條產業鏈上融合增收、發展致富。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已累計帶動3000戶農戶創收430萬元,其中1392戶建檔立卡戶(公司直接帶動571戶)實現戶均增收1400余元。
搭建新平臺,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把新型平臺建設作為保障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以“互聯網+科研服務+質量追溯”三個新平臺為綠色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搭建“互聯網+”交易平臺,為綠色農產品開拓市場、拓寬銷路。上線運營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建成11個市、縣兩級電商服務中心,103個鄉鎮電商服務站,628個村級電商服務點,其中貧困村服務點465個;100余家企業的400多個產品上線“優質農產品信任系統”平臺,并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普洱特色農產品館;完成農特產品進城體系建設,在市區建成25個電商進社區示范點,采取社區網絡團購預售、直供配送模式,覆蓋用戶8千余人,實現銷售3萬余單50萬余元。截至2019年末,普洱市網絡零售額達80億元,帶動線上、線下就業人數1萬余人。
搭建科研平臺,以人才推動綠色產業科技成果創新轉化。先后與國內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科技領域合作關系,聘請28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政府科技顧問,建成院士工作站17個、專家工作站24個、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23個;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備案國家級星創天地3家,認定省級星創天地8家;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縣4個,縣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0個,實現了林下三七創新技術、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茶葉檢測技術體系、微生物發酵無抗飼料等一批原創性研究及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了農產品品質與價格的雙增長。
建設區塊鏈追溯平臺,為市場提供綠色產業品質保證。2020年6月,普洱市正式啟動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通過整合“一門戶、三終端”,搭建起“產品質量監管+銷售+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并與“一部手機辦事通”、“一部手機云企貸”等平臺實現數據共融互通,形成了從生產、流通、消費等所有環節的信息管理閉環,不僅實現了企業誠信生產、消費者信任消費、政府監管服務的鏈動統一,還能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產品品質提升、銷售渠道拓展、獲取金融支持等困難和問題。目前,普洱市已有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等26家上鏈企業和28個上鏈產品,首批整體運用普洱茶區塊鏈防偽追溯系統的產品產值達到8000萬元。
轉變發展機制 培育綠色產業扶貧“源動力”
優化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不出遠門得“五金”。近年來,普洱市緊扣脫貧目標,按照“聯得上、結得好、穩得住、能致富”的總體思路,通過鼓勵貧困戶以流轉土地、資源入股、務工就業、發展生產等方式,與市場綠色產業經營主體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不出遠門得“五金”即:流轉土地拿租金,鼓勵貧困戶將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出租給養殖大戶、企業、合作社,確保貧困戶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資源入股領股金,引導貧困戶自愿把土地、林地等資源經營權、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等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方式獲得收益;務工就業賺薪金,優先組織建檔立卡戶到本地企業、合作社務工,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吃上“工資飯”;發展生產得獎金,對于愿意發展產業脫貧的貧困戶給予現金或實物獎勵,鼓勵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訂單供應獲現金,對有產品銷售需求的貧困戶,引導企業和合作社優先與其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按照“保底價格+浮動價格”等方式進行收購,穩定他們發展產業的信心。
截至2019年末,全市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戶156089戶580095人與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覆蓋比例達100%。
轉變財政投入機制,變扶農戶為扶“龍頭”。將產業扶貧作為涉農資金投入的重點領域優先保障,在嚴格落實“貧困縣每年用于特色產業扶貧的資金額不得低于本縣扶貧資金總額的30%”剛性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轉變產業扶貧資金投入機制,將以往產業扶貧資金“撒胡椒面”式用于扶持農戶“單打獨斗”的模式,轉變為扶持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新型帶貧主體的“龍頭引領”模式,在項目安排、資金扶持、金融服務、示范評定、人才培養、用地用電等方面加大對新型帶貧主體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新型帶貧主體的帶貧能力,形成長效穩定的產業扶貧資金支持保障機制。同時,為保證產業扶貧資金使用安全,發揮最大效益,普洱市圍繞篩選優質帶貧主體、選好帶貧惠民項目、完善項目收益分配、加強項目跟蹤檢測、強化項目風險防控五個方面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為保證扶貧資金的安全穩定使用、確保貧困人口獲得更多受益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健全金融服務機制,激活產業扶貧新動力。針對部分產業扶貧項目周期長、投入大、收益慢,企業發展綠色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普洱市成功發行全國首支規模50億元的綠色經濟發展基金,形成以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普洱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和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普洱辦事處等國有擔保機構為主體的,服務于綠色、中小、三農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截至2020年4月末,合計在保余額12。83億元,有效撬動銀行信貸投放。引進華僑城、工銀投資公司成立了普洱茶投資集團公司,設立總額8億元的茶產業發展基金進行滾動發展。
啟示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普洱市把綠色產業作為連通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之間的橋梁,推動扶貧工作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轉變,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環境”的發展新路,既做到了每年經濟發展有增量、貧困數量有減少,又做到了將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保護,實現了以綠色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截至2019年末,普洱市GDP年均增速達兩位數以上,達875.2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末的7914元增長到了11502元,同比增長45.3%,實現了歷史性的巨大跨越。
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要立足市情農情
用綠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促進貧困人口快速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在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過程中,普洱市一方面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又能夠立足基本市情農情,從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綠色產業,解決了綠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具體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的問題,為其他地區發展綠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探索建立了能復制、可推廣、效益好的經驗和做法。
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要凝聚多元合力
在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過程中,政府、企業、和農戶是最為重要的三個參與主體,政府要如何同時帶動龍頭企業和農戶一同發展綠色產業,并確保企業與農民實現增收雙贏是關鍵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普洱市以構建“政府扶持、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現代農業模式為目標,通過積極轉變產業發展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利益聯結、財政投入和金融服務三大機制,有效的調動了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發展積極性,為延伸綠色產業鏈發展、推動綠色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建立了完善的支撐保障體系,構建了企業和農戶和諧共生,互促共進的良好產業發展局面。同時,普洱還通過吸引高校、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主體進入綠色產業,為推動強化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人才支撐和金融支撐形成了有效合力。
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要注重培育文明鄉風
落后的鄉風民俗是農村脫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既引不來綠色企業這個帶貧致富的“金鳳凰”,也保不住山清水秀的好環境。在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過程中,普洱市堅持在產業發展和鄉村文明建設兩個方面同時發力,在著力培育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群眾發展綠色致富產業的同時,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制定村規民約、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等方式,加快推進文明鄉風建設,教育好、引導好村民摒棄陳舊觀念、樹立文明新風,匯成文明新風共識,為綠色產業扎根農村提供了廣袤且肥腴的沃土,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提供了堅實的環境保障。
記者 謝玉鑫
責任編輯:黃磨西來源:云南法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