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煙霧氤氳的茶山俯瞰下方:一排排嫩綠的茶樹沿著山峰拾級而上,翠綠溢目。這里就是位于祖國西南邊疆的思茅區,自古以來就是普洱茶的重要原產地、加工地和集散地。
近年來,思茅區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宜居之城、健康養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主動服務和融入“千億云茶產業”戰略,高標準、高水平推進“一縣一業”茶葉產業示范縣創建工作,鞏固提升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成果,成立了思茅有機茶產業聯盟,打響普洱思茅有機茶品牌。目前,全區建成17萬畝優質茶園,有機茶園認證與轉換面積5.3萬畝,綠色食品認證茶園面積達0.87萬畝,打造了“龍生”“帝泊洱”“祖祥”等一批知名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興旺之路。
思茅區倚象鎮平掌村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 呂禾 攝
發展茶葉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每年的3月中旬,早春茶抽出嫩芽,陸續進入采摘期。我家共種植了14畝茶葉,以前外面的茶廠來收購茶葉,根據茶葉級別,每公斤的收購價在3元至4元之間。現在村里建成了看牛山茶廠,茶葉收購價每個級別都提高了一元。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以后的生活一年會比一年好。再過三至五年的時間,我家的收入會比現在翻一番。”思茅區倚象鎮平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韓學光告訴記者。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倚象鎮平掌村結合自身特色,由村黨總支牽頭與思茅區茶葉龍頭企業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取“村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村企合作、以茶興村”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扶貧新路子。
“2018年,借助創建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重要契機,龍生公司不斷完善產業鏈,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將農戶荒坡地流轉給公司建設茶葉基地,擴大有機茶基地規模。把有機肥、粘蟲板免費發放給參與有機茶園建設的茶農,對有機茶園建設區域的鮮葉價格進行調整,同等級鮮葉比不進行有機茶園建設的鮮葉價格提高0.3元/公斤,僅此一項每年多支付給茶農的鮮葉款就增加了近100萬元,帶動了茶農5430戶21000人脫貧致富。”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啟忠說。一片小小的葉子,造福了一方茶農,造就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
茶產業是思茅區衣食萬戶的大產業。2018年12月,以茶產業為主導的思茅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級產業園,2019年8月,思茅區被列為云南省“一縣一業”茶葉產業示范縣,為茶產業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思茅區高度重視茶產業聯農帶農富農工作,積極探索多元和多贏合作方式,通過推廣“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的5633戶農戶納入合作社聯合經營,占園區農戶總數的55.37%,園區內農戶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0.2%,有力地帶動了茶農增收致富
創新聯結機制助推茶農增收
在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的茶園基地,2000余畝的有機茶生機盎然。
“我的老家在思茅區龍潭鄉黃草壩村,20多年前,那里的生存條件相對惡劣,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舉家外遷。”正在忙著采摘茶葉的胡順娣告訴記者,她家屬于最早到祖祥茶園基地上班的茶農之一,從栽種茶苗時就開始參與管理,如今夫妻倆管理10畝茶地,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記者發現,在祖祥茶園基地,像胡順娣這樣的專職茶農有130余戶。
自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積極與農戶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吸納來自貧困山區的貧困勞動力130余戶500多人管理公司的有機茶園,企業不僅為茶農支付穩定的工資,還為每戶提供免費的獨立住房,家中有子女讀書的,還積極聯系學校幫助辦理上學事宜,極大地改善了茶農的生產生活條件。
同時,作為思茅區茶產業的龍頭企業,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從2009年起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使當地有機茶鮮葉的收購價格得到大幅提升,實現村集體、村民、企業利益共享、互利多贏,帶動了南屏鎮整碗村及周邊1300戶農民4000余人增收致富,18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
祖祥高山茶園帶動茶農增收致富是思茅區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思茅區以“一縣一業”茶葉產業示范縣創建為目標,以“一村一品”為抓手,通過“村委會+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有力帶動種茶貧困戶增收脫貧,讓茶產業成為山區群眾實實在在的“致富產業”,力爭到2021年底,全區達標茶企達100戶以上,培育省級龍頭企業8戶,培育茶葉專業合作社170戶,茶農達1.7萬戶,建立穩固利益聯結機制達1.2萬戶,茶農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以上。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思茅區將“小茶葉”做成富民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依托茶產業,掘除貧困根”的康莊大道。
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