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品推崇白色,而茶具則崇尚黑釉盞,在歷史上獨樹一幟。銀絲兔毫,褶褶生輝;剪紙貼花,栩栩如生;鷓鴣天目,斑斑曜變。黑釉盞與茶湯黑白分明,反襯湯花之美,宋代崇尚道教,白茶黑器也深諳陰陽之道。
建窯,其窯址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的后井、池中村一帶的建陽窯,以產黑瓷著稱。建窯是我國宋代幾大著名窯口之一,始建于晚唐五代時期,最早以生產青瓷為主, 至宋代時建陽窯窯爐群集,有長龍窯九十九條,燒制了大量的黑瓷。建盞按照釉面紋理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曜變、雜色等六大類。
兔毫盞
兔毫盞,指在黑色釉面上透出尖細的棕黃色或鐵銹色絲狀條紋,狀如兔毫。主要產于建陽窯。兔毫盞造型口微斂,斜壁腹深,小圈足。外釉不到底,足部露出鐵銹色或灰白色胎。 當時文獻又稱為玉毫、異毫、兔毫,其絲狀條紋色澤有黃、白、灰等色,因而也被分別稱之為金兔毫、銀兔毫和灰兔毫。
名人名言:宋徽宗: 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人醉鄉。
曜變天目盞
黑色底釉上散落著像油滴一樣的黃色斑點,斑點周圍有一圈藍色的光暈,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變幻出如霞光般光輝艷麗的色彩。現傳世的共有3件,都在日本,被列為國寶級文物。
黑釉瓷
黑釉瓷,即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古籍中稱“烏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稱為“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礎上發展而來,成色劑為鐵元素,因土質含鐵成分高,故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盞,小碗也,宋代建窯生產的黑 釉茶盞亦稱建盞。
油滴盞
黑色釉瓷器的釉面上分布有許多銀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或星狀斑點,形似油滴,故稱“油滴盞”。 因其形似鷓鴣鳥胸部羽毛的斑紋,因此也稱“鷓鴣斑”。油滴的形成是釉面上氣泡排出的地方聚集著鐵的氧化物析晶。燒制時能夠形成油滴的溫度范圍很窄,要剛好使氣泡逸出釉面但又不能散開或消失,所以燒成斑點清晰的油滴是十分難的。
剪紙貼花盞
在黑釉盞內壁適當部位用以剪紙圖案,再施一層黃褐色的竹灰釉。這種紋樣很適合賀圓形茶碗,常采用同一樣式的剪紙造型,三點或四點均勻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的帶狀花邊,構圖形式變化多樣而又互相呼應。剪紙紋樣采用剪、刻相結合的技法,產生黑白、虛實對比,達到強調物體外形的剪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