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志,亦各有癖。志者,抱負也;癖者,嗜好也,如斯而已。杜甫有詩云:“從來性癖耽佳句。”白樂天也說:“人皆有一癖。”古人有愛蘭、愛菊、愛梅、愛酒與愛茶者,今人則有愛集郵、愛火花、愛古錢、愛字畫、愛陶瓷、愛古玩者,至于愛紫砂壺成癖者,往昔有項子京、吳騫、張叔未、李景康、張虹、儲南強諸名士,當今則有唐云、亞明、馮其庸、羅桂林、許四海、唐國新、浪石、劉鴻禧、姚世英、富華、王一羽等名家,在臺灣亦有眾多愛好者及收藏家。紫砂壺從品茗用具演變成文人雅士的欣賞玩器,成為收藏家競求的珍稀玩物,使人不見則已,一見愛不釋手;不集也罷,一集終身不休,自有其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其簡練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安詳恬淡之態,更為海內外各方人士所鐘愛。
如何評價、鑒定一件紫砂壺的優劣?古今中外許多收藏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標準。訴諸文字者,前人雖有片言只語,但系統理論卻不多見。因為各家自有各家言,標準出就不盡相同。但能達成共識的,不外乎兩個標準:一是藝術標準,二是功用標準。
“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李漁《親說》)這是明人李漁對紫砂壺的總評價。
為什么宜興的紫砂壺好?據湯宣武介紹,一方面,它是藝術品,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可以“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張岱《夢憶》)。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別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一書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還有許次紓《茶疏》也說:“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紫砂壺還有一種特點,就是使用越久,器身色澤越發光潤,沏出來的茶汁也越發醇郁芳馨。《陽羨茗壺系》說:“壺經用久,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鑒”。在林古度《陶寶肖像歌》里也有"久且色澤生光明"的詩句。這種既有藝術價值又有使用價值的特點,使紫砂壺的身價“貴重如珩璜”,甚至于超過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