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薄如蟬翼,輕似浮云”來形容薄胎紫砂壺是不為過的。“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藝人將其運用在紫砂制壺工藝之中,傳世雖不多,卻開創性地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近日,在北京紫砂藝術館舉辦的“壺樂匯”鑒賞活動上,館長趙炎展示了他最新收藏的二十把薄胎紫砂壺,一時技驚四座,令壺友們眼界大開。
薄胎壺看起來與普通紫砂壺毫無區別,造型同樣是沉穩厚重,上手卻很輕,印證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壺,托在手上輕若一塊朽木,僅重50克,幾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薄胎就是打泥片時打得比一般壺要薄,不算是一種工藝,而是一種技法,一種作者體現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趙館長介紹,由于胎薄、成形難,燒制時受熱不均而易燒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壺對技術純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薄胎壺興起于廣東潮汕地區,這是由于薄胎壺制作時對環境的濕度也有嚴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壺的制作難度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壺,并非易事。北京紫砂藝術館這次展出的二十把薄胎壺包括紫砂界老、中、青三代工藝大師的作品,壺形非常豐富:掇球壺、仿古壺、竹段壺、南瓜壺……其中紫砂制壺大家、當代紫砂薄胎的代表人物陳國良的四件作品堪稱精品。
陳國良是紫砂大師何道洪的學生,他做壺以胎體極薄見長,壺體重量要比普通壺輕了許多,因此制作難度也要高得多。而陳國良的薄胎壺,不論花器、光器,把把飽滿圓潤,輕盈剔透,令人嘆為觀止。陳國良的壺,“薄”而有當,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給人一種氣若游絲的纖弱感,而是兼顧實用與觀賞兩種要求,堪稱是“兼美”的佳作。
在場有不少壺友帶來了家中珍藏的愛物,切磋交流,各得其所。一位壺友帶來了一把薄胎“小方鐘”令大家拍案稱絕。這把紫泥方壺線條流暢,明快挺秀,令人稱奇。趙館長介紹說,由于方器的制作較大,要制成薄胎則更是難上加難,因而在薄胎壺中方器是少之又少。而這把“小方鐘”不僅重量上輕巧出眾,壺型、泥料也很難得,趙館長連稱“極品”。另一位壺友帶來了一把家藏的周桂珍的掇球壺,純正的“民國綠”泥料,壺體珠圓玉潤,雋永耐看,托在掌上,給人一種“薄如蟬翼,輕若綢紗”之感。
趙館長認為,作為一種實用器皿,這巧奪天工的薄胎壺要更多地照顧到“觀賞”和“實用”的雙重要求。“在手疑無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壺,讓人愛不釋手,是意趣創作之妙品。